基于“情感-行为”理论的青年返乡参与旅游发展意愿研究与对策建议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55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地方依恋是人地之间一种正向的情感联结,会加深人对地方接近的欲望。研究表明,大部分离乡青年对着家乡有着较高的地方依恋,且情感上的依赖要超过对物质环境上的依赖,这意味同家乡情感上的联结,比如与家乡亲朋好友间的羁绊、童年的生长经历更容易吸引青年返乡。同时,研究发现,地方依恋越强的青年,更加关注家乡发展并期待家乡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们也更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助力家乡发展,返乡参与旅游相关工作意愿也更为越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乡村振兴和农村“空心化”之间的矛盾

2017 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解决“三农”问题,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但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逐渐被边缘化,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转移、土地闲置率高、经济和现代服务落后、精神文化空虚、社会系统缺乏活力等问题显现,农村和城市间的差距日益突出。农村“空心化”问题明显,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人口从 1978 年的 79014 万人下降到 2018 年的 56401 万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从 2010 的 15335 万人增长至 2018 年的 17266 万人(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中,农村老龄化的程度始终高于城镇和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结构的失衡和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加速城乡发展间的差距,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已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二)离乡青年乡土情感的安放

快速城镇化进程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向城镇,离开家乡的青年来到城市以谋求生活条件的改善,然而与陌生环境的格格不入感使他们成为“新失落一代”,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经常会受到歧视,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十分有限,大多是表层性的交流,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他们的社会交际圈以来自同地方的老乡和来自其他地方的农村人为主,具有明显的内倾性(朱力,2002)。同传统农民工相比,通过升学等而离开农村的年轻人,虽然在社会交际、就业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就业压力和城市生存压力的共同作用下也会使他们的主观幸福感降低。由于迁移成本过大,离乡青年的家庭其他成员多半仍在乡村,长期和家庭成员的分离使得他们的乡土情感更甚,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返乡的意愿更加强烈(Vadean & Piracha,2009)。同时,离乡青年在城市中不适应而产生的各种心理作用,俨然成为新的社会问题,需要调节疏通。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思路
研究发现参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青年返乡的驱动力,一部分学者也对其进行了探索,并在研究中发现和家乡的情感会影响青年返乡行为。基于此,本文尝试将家乡情感作为主要动因,探索其对离乡青年返乡参与旅游相关工作意愿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地方”被视为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构建,人地互动而产生的积极情感纽带被称为地方依恋。所以本文将从地方依恋视角来研究青年与家乡间的乡土情感,并将旅游发展期望、旅游影响感知纳入其中,研究乡村旅游中的返乡行为。本文将采用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期为地方依恋影响青年返乡参与旅游发展意愿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范畴界定

本文中的离乡青年指满足年龄在 44 岁以下,同时离开了自己家乡在外地生活工作的人群。家乡常常被定义为祖辈居住的地方或者小时候生长的地方,对于其具体的行政区划较为模糊,因此为避免由于个人理解差异导致结果的差异,按照我国行政区划分情况,本文将家乡界定为乡、民族乡或者镇。
对于本文中“返乡参与旅游相关工作”的界定,“返乡”即青年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不是泛指回到乡村;“参与旅游相关工作”是指和旅游产业相关的创业与就业,其中创业如开民宿、餐饮、文创等,就业指到当地旅游企业或者与旅游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


..............................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

第一节 情感-行为研究综述
一、情感-行为研究进展
作为人类特有能力的情感,对人类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但在早期西方理性主义风气盛行的时候,情感的功能和地位被严重低估(胡克明,2012),“我思故我在”赋予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人类的认知行为中,情感被视为认知的对立面,会干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在对个体认知、行为研究中,常常忽视或者回避情感的影响作用(金杨华,2004)。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后,开始有研究提出情感是人类认知决策中的一部分(金杨华,2004),而且在个体的决策过程中,对于情感的反应更快、更基本(Zajonc,1980)。通过临床研究,Damasion(2015)发现中风、肿瘤等导致额叶皮层部分受到损害的患者,虽然病人记忆、智力和语言能力均正常,但是大部分的情绪功能的丧失导致他们无法做出决策,这说明在情感在认知决策的重要性。在此期间,出现了失望理论、躯体标识理论、后悔理论、心理一致性假说等一系列理论,均将情感作为影响行为的因素(Loomes & Sugden,1986;Damasio,2015;Loomes & Sugden,1982;Bowe,1981),但是却无法直接决定行为。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对于情感影响人类感知行为的认识更加深刻。LeDoux 发现人类大脑处理信息路径有两条:一条是信息传递到大脑直接触发反应,例如下意识的行为;另一条是在信息传到大脑后,进行评估分析做出的“理性”反应(胡记文等,2012)。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情感信息等价假说、情感启发式、风险即情感等理论,表明情感对人的行为可以直接产生作用(Clore et al,1994;Slovic et al,2007;Loewenstein et al,2001)。

不同的情感对于行为意愿的影响是不同的。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在认知过程中具有截然相反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有着更深远的作用,在解决问题中有着更为活跃的影响,而消极情感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相对较小(Aarts et al,2011)。对个体决策、行为产生的影响情感还可分为完整情绪(intergral emotion)和即时情绪(incidentalemotion)(Han et al,2007),完整情绪对行为的影响就是主观经验对于个体行为决策的作用(Loewenstein & Lerner,2003),即时情绪则是情绪令人困惑的影响,这种影响从主观规范上和当前的判断和行为无关,例如听音乐、经历坏天气等与主题无关的情绪对于个人的影响。
..........................

第二节 地方依恋研究综述
一、地方依恋的研究进展
在人与地方的关系研究中,最早起源于心理学家 Fried 对于被迫搬迁后人们对于原住地强烈、持久的依恋这一情绪研究(Fried,1963)。随后人与地方之间情感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在关于“无根”、“无地”的负面后果的研究后,提出人与地理空间的情感纽带(Tuan,1980)。地方依恋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 1977 年,但当时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古丽扎伯克力等,2011)。
目前学界尚未形成对地方依恋的统一定义,大多数学者将地方依恋定义成一个多方面的概念,描绘人与居住地之间的情感联结(Giuliani& Feldman ,1993),但是情感这一词就像地方一样,是一个易于理解,难以定义其本质。从定义看出,人地关系之间的核心在于情感,和具有意义地方的联系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普遍存在的情感纽带(Relph,1976),这种情感既包含爱、自豪感等积极情感,也涵括了失望、悲伤等负面情感(古丽扎伯克力等,2011)。通常地方依恋是指人与地方之间的正向情感,如安全感、积极的心理影响等(Fried,1982)。但也有学者对地方依恋的影响提出质疑,认为流动性并不一定会带来负面心情影响,例如北美的游牧民族(Stokols,etal.1983)。Hidalgo(2001)在对亲子依恋研究后,将地方依恋的理论上加入行为的成分,即个体对于某地表现出的接近倾向,或者是定居某地的意愿(Hay,1998);除了情感和行为外,地方依恋应包含认知成分,是对地方的记忆、感知等认知过程上的态度、价值观等(Lewicka,

2011)。Bradley 等提出地方感包含,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依恋三个维度,地方依恋是对地方的一种态度,态度包含当情感、认知、行为三种成分(Bradley,et al.2005)。
............................


第三章 研究理论依据与研究设计.................................21

第一节 研究理论依据....................................21
一、情感-行为理论................................ 21
二、地方理论................................21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33
第一节 描述统计分析........................................33
一、研究样本描述统计.................................33
二、各变量描述统计分析.....................34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59
第一节 研究结论............................59
一、地方依恋对离乡青年返乡参与旅游相关工作意愿有正向影响...........59
二、地方依恋可通过中介变量影响青年返乡参与旅游相关工作意愿.......59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一节 描述统计分析
一、研究样本描述统计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题项设置,去除掉 45 岁及以上和家乡非乡村受访者的问卷,总共收回 516 份,其中有效样本 432 份,有效率为 83.7%,样本基本情况统计情况如表所示(表 4-1)。在 432 份有效问卷中,男性受访者 203 人,占比 47%,女性受访者229 人,占比 53%,有效样本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受访者的年龄构成中,18-25 岁和26-35 岁占比最大,分别为 43.3%和 47.2%,基本符合研究要求。从学历来看,其中最高学历为本科占比最大,达到 58.1%。从受访者月收入来看,月收入 3001-6000 元最多,占比 45.4%,3000 元及以下和 6001-9000 元占比相当,分别为 22.2%和 23.1%。在对受访者在家乡生活年限调查后发现,时长 3-7 年、8-13 年、14-16 年、17-19 年、20年及以上占比无明显差异,分别为 15%、18.8%、21.1%、18.5%、20.1%,这主要和我国教育制度年限有关。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地方依恋对离乡青年返乡参与旅游相关工作意愿有正向影响
地方依恋是人地之间一种正向的情感联结,会加深人对地方接近的欲望。研究表明,大部分离乡青年对着家乡有着较高的地方依恋,且情感上的依赖要超过对物质环境上的依赖,这意味同家乡情感上的联结,比如与家乡亲朋好友间的羁绊、童年的生长经历更容易吸引青年返乡。同时,研究发现,地方依恋越强的青年,更加关注家乡发展并期待家乡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们也更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助力家乡发展,返乡参与旅游相关工作意愿也更为越强。
二、地方依恋可通过中介变量影响青年返乡参与旅游相关工作意愿
除了情感因素以外,青年返乡参与旅游发展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引入旅游收益感知、成本感知与旅游发展预期这些中介变量后,发现通过中介变量地方依恋对青年返乡参与旅游发展意愿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获得了与直接影响不同的效应与结论。
(一)旅游影响感知的中介作用

在间接效应检验中,地方依恋——旅游收益感知——返乡参与旅游相关工作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047(表 4-14),说明地方依恋通过旅游收益感知的中介作用抑制了青年返乡参与旅游相关工作的意愿。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地方依恋对旅游收益感知有着积极影响,而旅游收益感知对返乡参与旅游相关工作意愿有消极影响。结合访谈研究证实,较高的旅游收益感知预示着较为成熟的旅游发展,也意味着市场进入空间较小,

进入成本较高;同时,由于青年人自身的性格特点,追求挑战,他们更希望参与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再加上家乡旅游发展的不成熟,家乡较为落后的现状,更容易激发青年回报家乡,投身于家乡建设的欲望,所以离乡青年的旅游收益感知反而会消减其返乡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