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885年的法国,即在19世纪80年代,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文化等各领水平域的不断提升,推动了城市贵族居民到乡村休闲、游玩,促进了乡村旅游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到20世纪中期,在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产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走上了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的出现,对当时农业经济效益严重下降,发展态势极不景气的农村地区来说,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很多国家的政府和经济机构研究认为,发展和推动乡村旅游是一种遏制农业经济衰退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传统乡村旅游的出现大约是在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乡探亲度假的形式出现,这是乡村旅游的雏形。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地区经济发展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有效促进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沟通交流,但是与现代乡村旅游模式相比,传统乡村旅游仍存在有较大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的多数活动是在假期、假日进行,以散心、休闲为主,对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小,并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产业发展,难以给当地农民创造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无法形成有效的增收渠道,对当地的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不大。实际上,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不同模式广泛存在,但是在我国,由于人们对乡村旅游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认识上更愿意将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为回乡探亲,这与真正的乡村旅游还有很大区别。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模式,也即我们所谓的现代乡村旅游,新的旅游者的动机与回乡探亲的传统旅游受众有着明显的差异。现代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旅游的时间节点不再单单局限于有限的假期;二是乡村旅游的人群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历史建筑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三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现代乡村旅游不再仅仅是促进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的带动,还给当地居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就业创业,提高了当地农民的发展积极性,为当地衰退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乡村旅游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中期的欧洲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后,制造业等工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城市居民在生活质量、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旅游业由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迎来了井喷式扩展,借此东风,乡村旅游产业进入了发展全新时期,这对推动经济发展陷入低迷的贫困农村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是遏制农业经济衰退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在美国,有三十多个州政府出台了专门针对乡村偏远地区的旅游扶持政策,其中有近一半的州在其旅游发展总体战略规划中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研究和安排部署[2]。在以色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农村经济的下滑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开发乡村旅游产业项目的企业逐年递增。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甚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有效动力。
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一是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途径,确保贫困偏远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政策层面上进行有力推动;二是突出保护和维持乡村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的原生态和真实性;三是确保乡村旅游产业沿着多样化、自助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四是乡村旅游的游客受众从区域内向区域间、跨国性方向发展。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法国模式。法国乡村旅游产业起步于上世纪 50 年代,突出政府主导,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模式。二战后为了稳定农村社会,缓解农业经济的萧条,法国政府大力扶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开始在农村地区建设旅馆,并为乡村旅游从业经营者提供信贷支持,启动繁荣小城镇计划,以公共财政来支持“农村家庭旅游服务计划”。先后颁布《马尔罗法》、《乡村旅游发展质量规范法》等,成立专门组织并实施免税等优惠政策,推出了乡村旅游发展系列质量标准与技术规范,并设立了旅游检查制度,由此,法国乡村旅游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3]。到今天,法国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乡村旅游类型集中在农业休闲、民俗旅游、美食品尝等方面,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导的原生态绿色旅游态势,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
第 2 章 乡村旅游概述
2.1 乡村旅游的概念
2.1.1 乡村旅游起源
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最早起源于到 19 世纪中期的欧洲,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广大中产阶级和底层人民的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同时也使人们不得不面对日益紧张拥挤和污染严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开展和参与轻松的户外活动,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体验惬意的农村生活,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乡村旅游作为符合上述条件的绝佳项目,因而成为城市居民外出旅游和休闲的首选。上世纪八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针对乡村旅游产业开展了大量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许多指导和规范性意见,乡村旅游因此得以沿着科学化、规模化方向迈进。现下,很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旅游业各项制度规范日趋完善,市场发展也已经具备较大的规模,在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就是“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即利用农业和乡村资源开发的一种集休闲、观光、度假、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17]。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农村特有的传统建筑、村风民俗等人文元素和自然环境生态景观为旅游吸引点,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在以休闲放松和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体验为主的传统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上,开拓旅游开发项目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的优化等做出了很大贡献,推动了欠发达地区、开发不足的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2.2 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基础
2.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中国旅游大辞典中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该理论认为:乡村旅游初始阶段,游客量主要受先天条件制约,发展阶段随着基础设施的改进和服务环境的改善而逐渐增加,最终游客量超过当地承载上限,反过来又限制了旅游产业发展。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加拿大学者巴特勒(R W. Butler),提出了 S 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S 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将旅游发展周期划分为六大阶段。一是探索阶段,旅游地公共基础设施短板突出,游客数量极其有限,且多是零散的探险者,社会环境没有太大变化。二是起步阶段,游客数量逐渐增加,知晓范围也逐渐扩大,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随之提升,旅游旺季初现。三是发展阶段,企业、政府投资额度大大增加,旅游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游客数量迅速增加,促进当地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四是稳定阶段,旅游业成为当地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成熟的市场经营体系形成,旅游产业进一步稳固。五是停滞阶段,当地旅游业已达到饱和状态,并逐步出现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困扰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六是衰落阶段或复兴阶段。随着旅游业达到饱和状态,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呈现下滑趋势,旅游者数量下降,处于衰落阶段,但是如果旅游地增加旅游项目,创新旅游形式,能再次吸引游客的目光,满足游客对新事物的需求,对旅游业进行合理转型升级,可能会使旅游地游客数量再次增加,进入一个复苏阶段,如此循环往复。
根据巴特勒的 S 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注重在各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实现旅游地经济发展,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
..............................
3.1 贫困理论研究概述............................17
3.1.1 贫困内涵...............................17
3.1.2 贫困识别及原因.......................17
第4章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以魏县北杨庄村为例..............................26
4.1 魏县概况........................................26
4.2 国家级贫困县魏县特征分析................26
第5章 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41
5.1 坚持乡村旅游的乡土特性......................................42
5.1.1 发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项目...........................42
5.1.2 以乡土民俗文化打造乡土文娱产品..............................42
第 5 章 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5.1 坚持乡村旅游的乡土特性
乡土特色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它会给游客一种与众不同的第一印象,乡村旅游脱离乡土特色,极易导致千村一面的结果,最终也将失去自身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5.1.1 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是因为它有独特的吸引点即“乡村性”。我们在开发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时候更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加大对乡村旅游资源当中“本土文化”、乡村生活当中特有的“农家味”、“乡土味”的保护,避免乡村旅游产业项目在发展中的城市化、同一化倾向。大力发展本村具有乡村特征的旅游文化项目,营造乡村旅游特色主题。修建农耕文化展览室、村史馆,将传统农业生产使用的石磨、织布机等机械,介绍其传承历史和使用方法;可以推出以让游客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旅游开发项目,如漂流、野营、采摘果品、农业体验等,通过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清新的自然气息和绿色无公害的新鲜果蔬以及农养的家禽家畜等,让游客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满足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体验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并尝鲜农家饭菜;可以规划以科学教育学习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包括蔬菜种植基地,花卉、瓜果种植绿色长廊等,以中小学学生学习教育和家庭式体验为重点,设计学农事、干农活的休闲体验旅游活动,如通过采摘、耕作、育苗、除草等农活的劳动过程,让游客参与,并结合趣味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享受劳动体验的乐趣,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还可开发体验和观赏民俗文化节目的旅游项目,体验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节日活动,感受当地特色的风俗文化,给游客一种深入当地、身临其境的感觉,给游客更多的留恋体验机会。通过多种多样的旅游体验活动,很好的展现乡村的特色,同时也吸引广大游客,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体验,在工作繁忙、单一乏味的城镇工作学习之余,体味乡村生活的乐趣。
..........................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