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92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是的人的情感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情感沟通过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是情感接纳的程度;另一方面,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情感能够调节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之间的差异,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内化的润滑剂,同时,情感的交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共鸣,营造和优化教育者需要的情感环境。

第一章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第一节相关概念界定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最为复杂的感受。从古至今,人们在众多领域从不同视角关注它,探索它,研究它。在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精神科学等学科领域,学者们从不同视野对情感进行研宄。心理学从人的基本情绪出发,主要关注情绪的过程,对参与情绪产生的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出合理清晰的解释;伦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情感方面,侧重于从人性角度研究人们在面对道德选择时情感的作用;社会学则偏重于将情感置于社会现实中,考察其在社会中所具有的力量;教育学则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将情感视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层面,探寻情感的教育作用得以实现的条件。而这些学科对于情感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不同的解释,也有不同程度的重叠和交汇,因此,厘清和辨析与之相近的概念,对于准确把握情感在思想政治中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的内涵与功能
(一)情感的内涵
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个体以需要和愿望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一种态度体验。”情绪最初的含义为移动,之后逐渐演变为客观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包含自我感受和社会、政治的变化发展,最后情绪用以表示个体的激起或唤醒状态。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和态度,研究者们多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和定义情绪:主观感受、生理唤醒和外在行为。当代心理学中,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特点来规定情绪与情感的状态,情绪主要指人的心理过程,即个体需要在情境当中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常常是由当下的情境所引起的、持续时间较短、强度较为强烈的状态;而情感则用来描述稳定性较强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高级感受状态,且持续的时间较长。
...........................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特征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是外部制约和内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现代大众传媒等外在因素都是影响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素材”。然而,内在思想的转变才是真正能够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变化的关键。而人的思想品德内在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运动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发展方向的保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促使知、情、信、意、行发生转变的一种活动,那么情感的丰富和提升也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微观上说也是情感转变和升华的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目的是提升人的情感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目的,而应当理解为一个目的体系,具有不同的类别和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在现阶段,就是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四有新人”,而这样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既要具有高度理性的思想认识与理论水平,同时还应当饱含深厚感性的内心情感与宽广的胸怀。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有血有肉现实的人,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

第二章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情感的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并没有把情感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或概念加以论述,在其教育思想中也没有明确提出情感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创立、探索过程都离不开他们卓绝的思想意识和坚定情感意志,他们在阐述自己思想的过程中也时常涉及到情感问题,肯定情感是人的本质存在,阐述情感的作用。只有深入挖掘这一宝库,才能正确认识情感的本质,领悟其深刻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一)情感直接关系到人格完整和生活幸福
马克思对情感及其价值持肯定的态度,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论述了人的情感的作用。他明确提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迫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在这里马克思首先肯定了激情、热情是人的本质力量,并且在激情、热情的驱使下人的本质力量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根据情感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心理学认为激情、热情是情感表现的两个层次。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的狂喜、狂怒、深重的悲痛和异常的恐惧等都是激情的表现。热情则是受生活和行动目的制约,对所追求事物态度的一种稳定的、强有力的情感体验。马克思认为,人有三种自我确证的方式,一种是实践的方式,另外两种是思维方式与感觉方式:“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也就是说,这种在对象世界中肯定人自身的方式就是审美方式,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对人本质的肯定。达到了审美层次的追求,才能称为有意义的幸福的生活方式。
..........................

第二节我国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与实践
一、中国古代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情”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伦理理论中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它经常和“理欲”、“心性”、“性情”等概念混杂在一起,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情”是与“欲“心”是等同的,包含了人的自然情欲,也包括了道德情感在内的社会性情感。“理”包含了天理和人理,主要指道德原则、道德本性。因此,需要将“理欲论”和“性情论”结合起来考察。
(一)以理节情说
在先秦时代,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家们不同程度的看到了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但对非伦理性情感,他们主张节制。
孔子主张“仁”,“仁”的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强调同情心、理解是施“仁”中的重要方法,并且“仁”还是一种爱的情感。孔子特别强调人的真情实感,《论语》中孔子与叶公的问答中可以看出,叶公认为直率坦白的表现是一个人的父亲偷了羊,儿子去告发这种行为,而孔子却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他将“仁”理解为人的内在情感。孟子讲的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除是非之心外都可说是情。孟子主张性善说,在他看来,道德源于人的情。但他也主张要善于控制,不得泛滥,要寡情浅欲。庄子主张无情,他说:“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庄子.德充符》)。又说:“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庄子.刻意》)。庄子认为,情是物引起的,情有害于道德,主张人不为物所动,不为情所累。但庄子并不根本否定情,只是“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主张超越喜怒哀乐之情,无为而任其自然,“安其性命之情”(《在肴》);荀子对情作了明确界定,他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荀子.正名》)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生而好利,好声色,“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他认为,可通过制定礼义、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荀子.性恶》)。荀子主张“以礼节情”。
.............................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67
第一节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67
第二节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67
第四章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构建....................88
第一节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构建的理论借鉴............................88
―、布卢姆情感目标分类中层次递进目标思想的启示............................88
二、情感教育目标分类思想的启示............................88
第五章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104
第一节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原则....................104
一、先进性内容以大众性内容为依托....................104
二、政治性内容与生活性内容相融合....................104

第六章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

第一节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若要真正成为一种提升精神、直抵心灵的教育就一定要诉诸于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的滋润,没有升华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就不可能成为生命内在的精神活动。因为精神力量的积蓄是内在的,是生命内在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知识输入,也不是外在行为的强加和控制。既然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过程,那么就一定会伴随着人的情感系统。鉴于这种想法,我们提出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它以明确的情感发展过程构建其目标体系,通过情绪感染,情感共鸣、情感强化、调节等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并且通过情感的不断体悟、体验和积累,逐渐形成人的情感素质和品格。
所谓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或实践中形成的、为预定教育目标服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框架,并配以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在构建的思维取向上主要表现为:一是整体性的思维取向。即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具有整体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过分注重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素质单方面的发展,并且在制度和实施层面也都各行其道,情感在不少时候被看做是孤立的要素,这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情感因素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当中。二是融通性的思维取向。即承认个体化与社会化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反馈、相互决定的关系。情绪心理学认为,现代人类每时每刻发生的情绪过程,都是其自然的适应性同社会联结的结合,是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具体人发生影响的交织。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尊重人的自然适应性,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当被看做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三是内在性的思维取向。
..........................

结束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