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96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主要通过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查阅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文献资料,查阅相关的论文、报道,收集数据,然后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资料,形成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章 国家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国家认同的概念界定

(一)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
国家认同最初作为发展中国家一个重要的政治概念,于行为主义革命时期出现,属于政治学领域的内容。1当代国际社会的国家认同包含两种基本含义:一是基于对某个群体归属身份认证的个体认同,即本国国民对国家的认同,二是存在与“我者”相对立的“他者”时出现的外界认同,即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认同。本文侧重于将国家认同界定为公民在有别国即“他者”对照存在的语境下,对其法理上所属国家的接受和认可,即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具体来说,国家认同就是一国之民或因对所属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的共有和分享,或因对制度、法律、政策、领导人等公众权威的认可和接受,由此对国家所产生的归属感、忠诚感以及为之效忠和奉献的心理意识和行为倾向。2这一认同的内在基础是公民对于国家的共同历史记忆,浓厚的情感归属和一定程度上的理性认知,重要外驱力则来自相对于本国来说的别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他者”的存在。这一“他者”的存在本身,以及“他者”对于本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可以有效地强化公民对于本国(“我者”)的主体确认、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

(二)中国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

国家认同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所在,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国家认同教育更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和谐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也正式到来,日益加快的发展速度、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与人民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一定的矛盾。面对这一发展现状,应通过发挥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实现其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发展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次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我国坚持正确道路、制度、文化、理论的重要意义。

.......................

二、国家认同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概念
从字面上看,国家认同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国家认同感和互依感、归属感,其本质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理性的爱国情感,从而升华为切切实实为祖国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的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2从现代教育意义的角度来看,国家认同教育面对全体民众,其中的“国”是一种政治共同体的存在。这种政治共同体既与基于血缘、地缘而成的历史、习俗风尚、社会心态、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有关,也意味着与经过长期发展凝聚而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紧密相连,更与国家基本制度、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体系等密不可分。国家认同教育即意味着将这种政治共同体的诸多因素纳入其间,通过理智和情感的双重作用,令个体将这些因素植根于脑海、嵌入心灵,由此生发并不断强化这种政治共同体意识。我国的国家认同教育主要指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政治方向以及生活方式的引导,培养受教育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以及文化的认同。

(二)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内涵

教育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原因在于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高效地发展人们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学校教育作为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对人们进行极具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教育的任务,决定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化水平。国家认同作为新时代伟大事业向前推进的重要精神要素,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基础,同时,国家认同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取得的成果

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对大学生做了侧重意义不同的调查研究。比如,从大学生对国家现状的了解和认识,对国家现有生产力水平的认可和期盼,对国家发展前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或是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可程度、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接受和包容程度等不同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的成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较为强烈,有明确的国家认同意识,积极认同各民族、各地区统一于中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学者们调查结果分析的整理,笔者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发展、教育的延伸、制度的优化,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由最初的爱国热情阶段逐步迈向基于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生发的理性爱国情感阶段。总体来看,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国际社会中对祖国有着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重视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关心国家发展的前景。

(一)贴近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增强爱国情怀
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经过自身的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双重作用,从懵懂时期对祖国大好山河、领土等具体形象的热爱过渡到对祖国萌生出自豪感、依恋感,再从青春期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初步理解过渡到个人对国家具有明确的报效之情,最后从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角度出发过渡到自觉而理性的爱国行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在培育中逐渐接近成熟。升旗仪式作为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加强国家认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方式,她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使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在定期的集体实践中得到延续,她代表的国家意志也在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中得以传递。
...........................

二、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稳中求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实力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成绩,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在发展中也同步提升。但是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部分成果仍然不是特别显著,笔者对此整理了现存资料中学者们指出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认同弱化了国家认同

中国是拥有 56 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集体认同领域分化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个方面。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属于自己民族领域的文化、政治、经济,生发了对自身民族认可、包容、拥护的民族情感,但这种民族情感极有可能演化为狭隘民族主义,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民族身份保持着坚定的认可,却对国家的认同感弱。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不到自己除了民族身份以外还承担着国家公民身份,甚至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较多的民族类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抱团取暖”对汉族大学生表现出敌视、驱异的态度。

(二)部分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高

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号召下,各国之间的合作越加密切,文化、经济各方面互相渗透,不少大学生在“地球村”的大环境中,慢慢接受了“趋同论”,甚至否定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本质区别与矛盾,相信不同的民族国家终于一日会走向共同的“信念社会”。类似种种对我国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以及保卫我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给大学生带来的物质享受与精神快感,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错觉,认为“谁赚的钱多谁说了算”,使得国家主权的神圣大打折扣,这显然与我国倡导的维护国家安全相对立。

............................

第三章 拓展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 ...................... 25
一、确立国家认同教育理念 ............................ 25

(一)坚持提升国家认同长抓不懈 .................. 25

(二)坚持开放性与民族性相统一 .................. 25


第三章 拓展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

一、确立国家认同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指挥棒,是教育如何开展的一枚鲜明旗帜,缺乏了旗帜的引导,教育就如同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国家认同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激发理性爱国行为的教育活动,应该自觉调整与当代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教育理念,健全国家认同教育体系,以此应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民族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冲击,使国家认同教育真正成为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有力手段。

(一)坚持提升国家认同长抓不懈

大学生作为知识储备与道德水准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能够产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献策献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的缺乏,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在国家的认同方面出现思想上的矛盾与不稳定。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应树立起培养、提升、坚定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目标。这项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连续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完成的,是一场持久性的“战役”,是必须不断向前推进的教育工程。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正确而健康的国家认同,并且树立对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长抓不懈的教育理念,保证大学生在提升国家认同的道路上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