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当代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变化的阶段,发达国家借助经济科技力量向后发国家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的力度不断加强,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交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速现代化的运动过程使得社会变动剧烈,现实矛盾凸显,“网络民意”大量涌现,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导致了国内社会思潮的酝酿和涌动。国外思潮和国内思潮相互激荡,在思想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些年影响颇大的一种社会思潮,人民论坛 2018 年二月公布的2017 年国内受关注程度较高、现实影响深刻的十大社会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在关注指数、影响指数上位列第七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意否定和肆意曲解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利用某些历史节点和具体事件做文章,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企图重塑话语评价体系,以满足自身的政治诉求。“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错误思潮的影响下,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而重新泛起的一股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传播策略上多采用挪揄、戏说、影射的手段,叫嚣“还原历史真相”,在政治领域竭力贬损革命,诋毁我国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党和国家领袖、丑化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领域恣意抹杀中华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矮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使人们的价值观产生混乱,极大地消解了人们的历史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是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任务。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多是 90 后学生,他们成长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和网络全面普及和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思想状态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敢想敢做,富有冒险精神,追求变革创新,具有反传统心理。同时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思想单纯,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和社会思潮难辨真伪,极易受到外界思想的蛊惑和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国家认同的形成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认同”问题就已经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但相关研究还只是局限于心理、宗教等领域。直至 20 世纪 70 年代,“国家认同”成为行为革命时期深受关切的主题之一,对“认同”问题的研究才正式进入政治学领域,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研究。
第一,关于国家认同的理论内涵。国外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阐释了国家认同的理论内涵:一个是归属性视角,将对国家的认同视为对共同历史、文化的归属感。如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2001)认为语言和文化对于公民形成和表达自己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根源”催生了国家认同的形成。杜维明(2010)认为语言是身份的原初纽带之一。威尔特迪克(Nico Wilterdink,1993)研究发现,大部分人将历史、文化因素视为欧洲人国家认同的根源,认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以及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是决定欧洲人国家认同的关键性因素。另一个是差异性视角,强调人们对所属国家的认同,具有排他性,实质是强调爱国主义。在此视角下,认同与排斥是共生的。如戴维·莫利(David Morlev,2001)曾指出“差异构成认同”。哈迪(Leonie Huddy,2007)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划分为四个维度,强调对国歌、国旗等国家符号的认同。史密斯和金(Tom W.Smith and Seokho Kim,2006)认为国家认同不仅是民族国家的整合力,还是与其他国家确立关系的凝聚力。
第二,关于国家认同产生危机的原因。休·西顿—沃森(HughSeton-Watson,2009)认为历史和文化的断层导致德国国民的一体意识缺乏,对国家的情感归属较为薄弱。彼得·盖伊(Peter Gay,2005)指出国外的压力也可能会导致认同危机的产生。亨廷(Huntington·Samuel·P,2005)指出社会结构的加速运转会催生认同危机的产生。此外,他在《我们是谁》一书中指出移民及其所带的族群价值观是消解美国以“盎格鲁一一新教”文化为核心的国家认同特性的原因。
..........................
第二章 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内在结构和形成过程
2.1 国家认同的结构层次
对我国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国家认同应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应满足什么要求?认清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高校实施国家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依据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和历史使命,本文认为当代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主要包含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三个方面。
2.1.1 历史认同是起点
历史认同是认同的一个基本分支。认同包含着对“我是谁,我们是谁”的认识,历史认同则蕴含着对“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回答。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漫长的历史过程本身,对塑造国人的国家认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是使人产生国家认同的起点。绵延不断的历史既包含着对我们共同起源的记忆,同时也展现着我们共同的命运,凝结于历史表象之下的历史共识更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重要纽带,构筑了国人共同的价值共识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历史具有培养和强化国家认同感的社会功能,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集体向心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了解国家的历史,才能对国家的现在形成理性认知,并为国家的前途而努力奉献。反之,历史失忆必会导致历史认同发生错乱而不自知,也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进而对民族和国家产生疏离感,逐渐否认自己民族一分子的身份,爱国情操的消失也就成了必然。在我国,可以说历史记忆就是爱国主义记忆,爱国情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古有“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千古佳句,近有林则徐、孙中山、陈天华等一批具有爱国情怀的仁人志士,更有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事业在历史画卷上勾勒出一笔笔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这些生动的历史记忆素材,有利于培育、提升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将他们对国家自发的、朴素的依恋转化为一种激情和一种信念,内化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
..........................
2.2 国家认同形成的要素
从宏观上看,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涵盖了对所属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三个层面的认同;从微观上看,国家认同的形成包括民族象征性符号、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这三个重要要素。
2.2.1 民族象征性符号是前提要素
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一个民族的符号是这个民族所有内在的、精神的与传统文化的体现,通常被赋予许多独特、深层的象征意义,它们以自身的历史及对历史的记忆使一个国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从而将国家构建成绵延不绝的统一体,对于唤醒与重构集体记忆、整合意识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形成国家认同的前提要素。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创造、解释、革新、运用符号的过程。
“民族文化具有包罗万象的象征符号,这些符号是一个多层级的完整系统,各种象征符号链条将民族联接在一起,赋予和呈现出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特征。如语言、文字、历史记忆、象征、神话传说和传统、民族纪念地和纪念物、节日、英雄人物和传说人物等。”民族象征性符号包括了三类:一类是时间符号;第二,是空间符号;第三是人物符号。
第一,抽象的时间与特定事件相结合便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时间符号。时间符号具有独特性,承载着一个民族特定的历史记忆,在民族成员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对于中国人民而言,作为中华民族认同重要标识的时间符号既有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等政治性节庆日和纪念日,也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非政治性的传统节日。这些具有特殊意蕴的时间符号及其约定成俗的节日活动,循环往复、潜移默化地加强、巩固着民族成员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认同,“给个体起到有效地‘定义’的作用,重新赋予裂变、碎片的个体以深度,使其避免成为赤裸的现代人”。
......................
第三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削弱大学生的国家认同...............................25
3.1 在传播内容上,立体颠覆国家认同的内容.............................25
3.1.1 恶搞祖先人物,削弱文化认同之根...........................25
3.1.2 解构历史事件,抽取历史认同之基.....................26
第四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分析....................36
4.1 调查基本情况概述.......................36
4.1.1 调查目的及问卷设计...........................36
4.1.2 调查问卷的分发与回收.........................36
第五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对策..............45
5.1 凸显国家认同教育的立体内容........................45
5.1.1 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强化文化纽结........................45
5.1.2 强化身份意识教育,坚守政治导向........................46
第五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对策
5.1 凸显国家认同教育的立体内容
国家认同包括文化心理上的归属性认同和政治法律上的赞同性认同,在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的境遇中,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受到冲击。对此,高校应强化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历史认同、政治认同、文化和价值认同。
5.1.1 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强化文化纽结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目的之一就是否定和抹杀中国传统文化,将其称之为“封闭衰落的黄色文明”,极力赞扬西方“蓝色海洋文明”,宣称只有摒弃传统、全盘吸纳西方文明,中国社会才能得到发展。这些观点将极大地阻碍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削弱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长此以往必将动摇大学生对国家未来、民族复兴的信心。“历史文化应该是青年人最基本的思想营养”,要增强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能力,首先就要使其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汲取历史文化的营养。因此,高校的教育必须面对这一新的问题域,在教育中凸现构成国家认同的文化纽结,使之成为整合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的粘合力量,形成强大的国家内聚力量。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