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研究背景
建国以后,各个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做了许多细致而又深入的工作,既有研究,亦有宣传,并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曾一度出现了被社会所忽视的局面,但是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沿阵地,并未放松对其的研究和发展。而且牢牢地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那就是实事求是,在立足于此的基础上,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创造了一大批的科研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要辩证的看待问题,因此,我们在看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果的同时,还要清醒的认识到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使其某一方面的发展滞后于形式的发展,概括起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面临以下新的形势。
一是怎样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作用;二是怎样解决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怎样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以便适应新时代大学生行为特点的问题;四是如何使新时代的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五是怎样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基,兼顾我国特色哲学思想的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使大学生建立起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把握中国特色的思维模式;六是怎样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政治理论教育的契合,使他们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问题;七是怎样改变目前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扶持模式,除了物质形式的支持外,能否让高校享有更多非物质文化方面支持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函待解决的,是今后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巩固成果的必要条件,也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苏东剧变后,对苏联演变的教训、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以及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跟踪研究,部分高校对当发表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产党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
中国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硕果颇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客体研究。比如,程建军等(2009)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重道远。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但是各种因素的影响却大大降低了其教育的时效性;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得以确立,但是绝不能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同时要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武婉珍(2009)认为学生作为教育的最终接受主体,其接受程度的好坏是衡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标准。那么,如何让接受主体最大程度的接受所传授的教育理念和基本理论才是问题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与选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环境的改善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通俗易懂,阅读性强的教材和教辅能够引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注意,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优良的学风和校风能够树立学生的品格,是学生终身受益。黄月细,(2000)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与一般传播相对应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特征,因此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受众与一般传播中的受众相比,有其明显的独特性,通过对这两类传播中受众的异同比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面,提高受众的命中率,而且对如何利用受众的心理自由,发挥受众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以及掌握影响受众选择和接受的主要因素和关联性特点,争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杨兰,(2009)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更是让其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再创新的主体,因此,对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障碍进行深入的分析,切实找到解决障碍的有效路径是目前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则与模式的研究。柴晓霞,张二芳(2009)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其教育理念、方法、原则和内容必须随着时发表展而与时俱进。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充分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在教育原则上要增强系统性和协调性。具体讲,就是必须坚持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人本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高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赵康太(2007)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虽然具有世界性意义,但不应该是惟一的思想理论教育模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既要体现出一致性和共同性,也要体现出民族性和多样性。
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属性与策略研究。比如,沈听(2006)认为,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它应是一门“软”度特点明显、“硬”度特点较淡的多范式的软学科;是一门“趋同”度较小而“分野”度较大的学科;是一门“城市化”程度较低而“乡村”化程度较高的学科。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特点,在发展中应当注意加大其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学科知识的线形逻辑增长比重、增强“趋同”度和“城市化”程度。吴建业(2008)认为,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一大批理论工作者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我们目前需要做的是找原因并解决之。刘建军,王易,张雷声.(2007)认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从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入手,分析和总结我国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的经验、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策略。熊钮(2006)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加强创新,并且给出了其创新的定义,他认为,要从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变化中去寻找规律,并且要到新的历史环境中去找寻,创新的方向主要应该包括:思想意识、具有针对性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体制机制方面。
(三)研究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起着导航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起的这种导航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的指导作用,其让我们能够沿着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前进。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既有共性亦有区别,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共产主义建设的目标,这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如果我们只重视共性而忽略了区别,就很容易偏离方向。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我们正在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只能探到河里的深浅,而不能仅凭石头的指导就能达到彼岸,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个导航仪,无论我们走水路、陆路还是空中,有了这个导航,我们就能顺利的到达目的地,这个目的地就是我们的理想,即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具有较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社会主义中国。早在中国革命时期就己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革命中的方向性作用,无数的仁人志士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下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解放而不惜流血牺牲,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经济建设离不开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其本身价值取向的驱使。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们往往会使自己对物质欲望的膨胀不知不觉,不知所措,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恰恰能够指导人们如何面对这些。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效率理论、公平竞争理论、消除两极分化理论等等,都能使人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保持一份清醒的神经,从而更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方向。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这种方向的把握就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偏离轨道,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业事业渐循渐进的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给予人们精神原动力。马克思主义主张全面的看问题,注重辩证理论在现实当中的运用,告诉人们看问题要有历史性、现实性及前瞻性,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就隐藏在这些表面的背后。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予了人们巨大的精神原动力。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这种支柱力量就表现的格外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精神支柱,可以使人为了真理而义无反顾,英勇献身,一大批革命先烈,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即便在最后关头,仍然依靠坚定的信念而毫不低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但革命时期如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我们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还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新建设模式必然给我们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要想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深入的发掘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营养作为精神动力,在这种精神动力的推动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物质动力,强大的精神动力带动现实的物质动力,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合力。在这种合力的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然结出丰硕的硕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凝聚力。一个事业乃至一份工作是靠人的行为来完成的,这份事业或工作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的凝聚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就会趋于暗淡。在这其中如果没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前景精神凝聚力是人类在不断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种种实践活动中,知世界和自我而出现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认同和思想整合现象。凝聚力的形成,逐渐认离不开人们信仰的一致,只有一种信仰能够让人们的认知与价值取向趋于一致时,凝聚力才会产生。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恰恰就是这种能够使人们产生凝聚力的一种信仰。它使人们看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之所在,认识了实现社会终极目标的方法与手段,在此基础上,信仰它的人们逐渐趋于稳定,无论是人数还是意识上。战争年代许多仁人志士义无反顾的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更是催生出了人们巨大的凝聚力,使人们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当中,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使这个国家和民族产生了向心力,形成共同的目标、理想、信念,并且转化为每位成员的个人意识,从而使这些成员在意识形态上取得一致时,其凝聚力最为强大。正因为共同信念具有如此强的凝聚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相关理论,对现实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时,考察了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面临的主要困难,并结合实际,反映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最后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笔者对解决问题的路径做了思考。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特点和内容等基础理论作概括性的介绍,为接下来问题的提出和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包括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的分析,总结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不足,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打下基础。第三部分根据前面的分析,确定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解决的目标,并据此提出了笔者的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到以下的研究方法:一是文献资料分析法,搜集整理有关本课题的文献,根据写作大纲进行分析整理。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法,密切联系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三是调查研究法,根据论文写作要求,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和抽样调查样本,争取到客观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四是比较分析,比较分析获得的调查数据,排除其中的干扰因素,整理出正确结论。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
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阻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并且找出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结合实际,反映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最后的落脚点在于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解决问题的路径做出思考。研究难点在于研究的视角范围不好掌握。诚如一些专家所讲,要想取得一定的研究突破,必须要尽量的扩大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涉及到很多的学科,既涉及到教育学,又涉及到哲学,也涉及到心理学,所以,依据单一视角和单一的研究方法是很难全面、透彻的解释。
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不仅涉及诸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手段等一般因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关系,还考察更多的环境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是试图从多个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障碍组成因素及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有全新的认识,探讨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今后将对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 18-23
(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 18-21
1. 恢复重建 .....................18-19
2. 改革发展 ....................19
3. 新理论成.........................19-20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21
(二)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 21-23
1. 原理、发展和...................... 21
2. 原理与科学精.......................21-22
3. 教育理念的................................... 22
4. 理论教育与社........................... 22-23
二、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 23-29
(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23-24
1. 教师队伍整体.......................... 23
2. 教学改革效果...................... 23-24
3. 课程设置趋于...........................24
4. 教材建设取得明...................... 24
5. 学科体系建设基......................... 24
(二) 新时期高校马克.................... 24-29
1. 理论课建设还不...........................24-25
2. 教学方法和手段.............................. 25
3. 课程考核方.............................. 25-26
4. 对当代大学生思想........................26-27
5. 部分教师马克思主................................27
6. 互联网对马克思.........................战 27-29
三、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 29-33
(一) 学生主体方............................29-30
1. 学生主体的需求不........................... 29
2. 大学生人生经历和........................ 29
3. 大学生认知结........................ 29-30
(二) 社会环境方面........................30-31
1. 社会环境与教学要求.......................... 30
2.教育的价值性和............................ 30-31
(三) 理论课教...................... 31-32
1. 政治素质................. 31
2. 理论素质.................. 31
3. 能力素质 ...........................31-32
(四) 教育媒介方面....................... 32-33
四、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 33-38
...................................................................................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和支持,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够得以壮大和发展的基础。在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根本目标开展工作,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要真正做到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紧抓当下的热点难点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去设计教学内容,让大学生的思想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的增长身心,树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改革,把工作重点应适时地转移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来。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力军,教师应该紧抓历史与当下现实,多思考马克思主义的来到中国并生根成长的历史渊源,只有一流水平的教师才能有一流水平的课程,只有教师队伍水平提高了,课才能讲好教好。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理论性较强,本人在研究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有待今后注意或改进。首先,本文研究在总体上还不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国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涉及的范围很广、很复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非常多,不仅受课程和教法影响,而且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也受国外思想意识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自身因素外,诸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时代主题、国家政局等外部因素,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施行和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从教育的主体的角度看,环境主要是影响活动的实施和对象接受的一切因素,是为达教育目的必须在教育活动中综合考虑的因素。因此,本文仅仅在国内环境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是还需要深入的。其次,研究的实证性有待加强。由于统计知识有限,以及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没有能很好地运用实证分析,这是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张悦.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系[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04)
[2] 葛勇义.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 学理论. 2010(03)
[3] 张胜利.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4] 芮鸿岩. 实践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点思考[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06)
[5] 丁玮.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缺陷及解决措施[J]. 学理论. 2009(27)
[6] 尹海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 社科纵横. 2009(11)
[7] 荣利. 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8] 陶庭马,肖爱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08)
[9] 柴晓霞,张二芳. 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则研究[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06)
[10] 杨兰.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