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哲学载体的戏剧——论萨特哲学思想对于戏剧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26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萨特哲学与戏剧的联姻

萨特虽然非常看重自己文学家的身份,但从来没有以戏剧家自居过。然而相对他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小说《厌恶》而言,他的戏剧作品显然有着更大的影响。要分析萨特,就不可能绕开对他的戏剧的分析。萨特之所以选择这种文学形式作为自己的哲学的宣传工具,而戏剧显然也完美的完成了它的使命,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萨特自身的经历和他所坚持的存在主义哲学特性息息相关。

第一节童年的经历

萨特自幼丧父,这件事影响了萨特的一生。在萨特的自传中他写道:“让。巴蒂斯特(萨特之父)的去世在我的一生中是件大事。它使我母亲重入牢笼,却使我得到了自由。”①失去了生活依靠的萨特只能与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其母玛丽在娘家的处境非常尴尬,因为她和萨特无疑成为了家中的负担,她也因此变得格外小心谨慎。萨特在这种环境中体会到了一种身处其外的隔膜感,觉得自己是“一个偶然的存在,是无缘无故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②“自由与偶然,这是萨特在童年所深刻感受到的东西,也是他以后精神生活的主旋律。”③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自我确认是在“成为自己的父亲”的愿望中得到满足的。由于缺少这个偶像,萨特在童年体会到的是一方面是无限的自由感,然而另一方面则是一种由于缺少参照物和缺少一个借以映射和塑造自身的“他人”而带来的虚无感。由于这一重大事故,童年的萨特早早就有了对于孤独的体验,感受到了对于虚无的恐惧和对于自由所感到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些无疑都成为之后萨特戏剧中的戏剧情境设定的由来,也是他所倡导的文学“介入”论产生的诱因。长期的寄居生活使萨特变得敏感而脆弱,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一矮小和斜视,使萨特在儿童当中被忽视和受到排斥。为了融入这个外在的世界,萨特“只是一股劲地应声嬉笑,重复那些口令和俏皮话”他“只有一个念头:和他们打成一片”。。然而,与生俱来的瘦弱和丑陋访佛原罪一般,让萨特体会到了“他人”对自我的压迫。在萨特后来的理论中,他把他人对自我的侵犯形式分为“忽视”和“注视”。年幼的萨特显然不可能体验到后者,为了获得他人的“注视”,幼稚的萨特往往会刻意迎合他人,扮演一个小心的讨好的形象。在儿时的戏剧演出中,萨特就曾经因为过分讨好观众,嫉妒同伴而受到母亲的批评。另一方面,作为父亲替代者的外祖父老施经泽因为他在家中的地位和权威,使得他对于萨特性格形成的影响比母亲更为明显。这位语言学教授给了萨特文学启蒙。.....................
.............................

第二章境遇剧中的存在主义哲学

第一节境遇剧与哲学观念

从现实来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己经被广泛接受,而境遇剧也被公认是宣传其哲学思想最有效的工具。“哲学以抽象的概念为中介,而艺术却总得通过一个化身,一个形象,一个有血有肉的东西,去看那不可见的东西。”。①要做到这种两个领域之间的转化,就需要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以戏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文学史上来看,试图将哲理化入自己文学作品中的哲人不在少数。然而从实际效果来说,这些作品很难避免落入人物符号化,图解概念观念先行的案臼,所以哲人写剧往往成就不高。而萨特的戏剧却成就了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也成就了他的戏剧。戏剧因为哲学而得到深刻的内涵和质感,而哲学因为戏剧而得到巨大的魅力。两者不能独立去分析理解,只有理解萨特戏剧的戏剧特点和与其哲学之关系,才能避开以哲论剧的偏颇,做到真正了解戏剧意义上的境遇剧。萨特在存在主义哲学上具有非凡的成就,而他的巨著《存在与虚无》则非常晦涩难懂。戏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萨特的哲学理论完整地体现在舞台上,更不可能凭借戏剧元素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而他在戏剧上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对于“他人”、“自由”、“选择”,这三个关键性概念的戏剧化的阐释,支撑起了整个存在主义戏剧的架构,成功地将复杂晦涩的哲学理论实体化,立体地、生动地展现于舞台上。

1.自由

无论在萨特的文学或者哲学领域里,自由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对于自由概念的阐释,一方面通过强调通往自由过程中的责任而避免了过去自由观念中因为存在着虚无的绝对自由,毫无限制的自由泛滥等问题所遭到的责难。另一方面又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强调“选择”作为通往自由的桥梁和手段,因而在现实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种在创作中实现的“可操作性”或者说实用性,是萨特在以哲学引导创作上的独到之处,也是他的境遇剧吸引与影响观众的重要原因。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为的存在”。“自由并不是属于人的存在本质的一种属性,它就是人的本质。”①他从感知者“反思前的存在”获得的本体论证明来解释人的本体问题,试图超越前人在此问题上存在的意识主体与意识对象两分和对立的缺陷。“反思前的存在”与“现象的存在”同属存在,但却是存在的“两个绝对独立的领域”,两者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实在一本体论”关系。......................
.....................

目录
中文摘要......................................................1
引言.............................................................1
第一章萨特哲学与戏剧的联姻......................4
第一节童年的经历.......................................3
第二节创作与自救.......................................4
第三节戏剧与“媒介...................................6
第二章境遇剧中的存在主义哲学................10
第一节境遇剧与哲学观念...........................10
第二节《苍蝇》与“自由与选择”......................16
第三节《禁闭》与他人就是地狱..........................24
第三章萨特境遇剧的局限性.................................33
第一节戏剧形式上的保守.....................................33
第二节宣教使命与艺术性的矛盾..........................34
第三节艺术追求与人的自由.................................37
结语.....................................................................40
参考书目...............................................................42

结语

萨特的出现无疑是世界文学历史上的一个奇特的现象。虽然在文学和哲学两个层面上超越萨特的成就的人并不在少数,然而能将这两者结合得如此紧密并且能够使之互相支撑互相成就的,唯萨特一人而己。本文希望从境遇剧这一由萨特所发扬光大的戏剧形式切入,研究萨特的戏剧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从作为戏剧家的萨特的实践活动中,探讨萨特的哲学对于他的境遇剧和人生的渗透及其利弊。
从萨特的人生经历中分析了他的境遇观与文学观念的形成。萨特不同寻常的童年经历,使他比同龄人更早和更深刻地体验了被抛入者的孤独和绝对自由的虚无,对于他日后境遇观的形成无疑有重大影响。成年的萨特在文学实践中形成了明确的文学“自救”的观念,而这一观念也使得萨特的戏剧实践有了非常明确的方向:介入社会与他人。以这一点为前提,我们就能消除很多以往萨特研究中出现的误区,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萨特最终选择了境遇剧而不是其他的戏剧形式。正因为要为这种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服务,境遇剧中的“极限情境”“选择”等概念的存在相比同时期的其他现代派戏剧形式而言,无疑赋予了剧作者对于观众更大的权威和更大的影响力,因而是最为理想的。
萨特在戏剧作品中,选择了以“自由”“选择”“他人”三个概念的戏剧化阐释来支撑起整个存在主义戏剧。然而境遇剧中的这些概念与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概念是不能画上等号的。...............

参考文献:

1.李维青:《评萨特的自由观》,《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王金梯、李玉双:《从(苍蝇》看萨特存在主义文学》,《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江龙:《永远的童年—对萨特“拯救”情结的精神分析学描述》,《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4.罗国祥:《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2期。
5.薛葵、仰海峰:《先验人性的颠覆与人道主义新释—读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理论学刊》,2002年03期。
6.王红莉:《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的哲理性》,《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朱刚:《在“注视”中的到场—萨特“他人”观述评》,《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8.江龙:《解读存在—戏剧家萨特与萨特戏剧》,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江怡主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