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性实验的逻辑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53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判决性实验概述

1.1 科学实验

1.1.1 科学实验的内涵
所谓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使自然过程或生产过程以纯粹的、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从认识论角度看,科学实验是检验在科学认识中得到的各种学说观点的真理性标准,是证实和反驳科学理论的手段。它是获得新假说、新理论的直接来源,是发展科学理论知识的手段。在欧洲中世纪时期,虽然也有零星的、局部的实验活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完整的科学实验是在 16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确立而兴起的。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的始祖弗朗西斯·培根最先确立了实验的科学方法地位,并使之理论化。培根把逻辑的方法与实验的方法相结合,并把观察作为了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使科学实验能够流畅运行。在他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与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科学实验逐渐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项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生产实践,从此科学研究获得了推动其发展的最重要手段,科学发展才奠定了直接的基础。科技革命的爆发促使科学实验的广度、深度、范围、方法都发生了深远的变革。从培根设计定性实验到伽利略从事定量实验,说明科学家已经把学者传统同工匠传统结合起来,在进行理论概括的同时,亲自动手实验。对于实验的规模来说,17、18 世纪相对是比较小的,到 19 世纪初,当时世界著名化学家柏齐里乌斯的实验室是他的厨房;1871 年英国各拉斯哥大学第一个供教学用的化学实验室;1824 年李比希在德国的吉森大学建立了另一个更出名的化学实验室;另外爱迪生在芝加哥主持建立了“发明”实验室,科学实验的规模有了突变。20 世纪以来,科学实验进一步社会化,由小集团到国家甚至国际规模。科学实验在各个方面都在“膨胀”。

1.1.2 科学实验与逻辑的关系

一方面,实验的发生离不开逻辑的方法。实验程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实验的目的,根据现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推导确定待测量或预期现象;利用适当的仪器、设备、试样、试剂等物质条件设计和构思具体的实验观测方案;实施,要求精心操作、细致观察、准确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确定所获得经验事实;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
...................

第 2 章 判决性实验的历史论争

2.1 培根的指路牌思想:判决性实验思想的最初形式前章我们已经提到,真正意义的判决性实验是培根提出的,他突破了以往从逻辑和理论层面研究解决理论争端的方法,而以此为手段进一步从经验事实的真理性角度强调了判决性实验的可行性和不可或缺性。但是他的理论又存在着简单化、理想化的缺陷,所以我们应当批判的继承培根关于判决性实验的思想。

2.1.1 指路牌思想的内容

在培根一生的科学研究中侧重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把不能应用于实际的知识看作是没有意义的、无用的理论。1620 年,培根的著名著作《新工具》问世,这是一部研究科学方法论的名著,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影响。《新工具》针对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提出了许多指导科学研究的“新工具”。其中用来解决理论争端的判决性实验就是新工具之一。培根把科学研究比作一项建筑真理的金字塔工程。经验事实构成塔的最底层,顶部是普遍性程度最高的科学原理,而科学定理位于中间位置。培根认为,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实验,用归纳的方法得出的,其真理性地位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对于经验事实的解释性假说就不一定都是真的了,其中有的假说只是表明现象间的偶然相关,有些则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本质相关。我们实验的本质就是找出哪个是本质相关,哪个是表面的偶然相关,只有本质相关才是真理。为此,培根总结了 27 种享有“优先权”的事例,其中解决理论争端的事例就是所谓的“指路牌”事例。培根指出,“路标的事例—这是借用路标置于歧路指示方向的意思。这也叫做判决性的和裁决性的事例;在某些情节上由叫做神谕性的和诏令性的事例”。..................
.....................

第 3 章 判决性实验的逻辑思想及遵循的原则.............................................49
3.1 判决性实验得以判决的逻辑系统构造 ................................................49
3.1.1 对两个竞争性假说进行判决的逻辑模型......................................49
3.1.2 对多个竞争性假说进行判决的逻辑模型......................................50
3.2 判决性实验得以可能所应遵循的科学原则 ........................................51
3.2.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1
3.2.2 严谨的科学作风..............................................................................52
3.2.3 辩证地看待科学检验与进步..........................................................52
3.2.4 确保科学理论的整体性..................................................................53
3.2.5 实现科学假说的多元化..................................................................53
3.3 本章小结 ................................................................................................53
第 4 章 从科学发展趋势看判决性实验未来走向.........................................55
4.1 质疑与挑战依然存在 ............................................................................55
4.2 判决性实验所面临的机遇 ....................................................................56
4.3 判决性实验顽强生存 ............................................................................56
4.4 本章小结 ................................................................................................57

结 论

无论是在西方哲学界还是在我国哲学界,围绕判决性实验的研究及其结论,争议颇大。研究判决性实验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拓展逻辑学在科学中加以应用的过程,虽然判决性实验的逻辑形式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科学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变换,但是从来没有离开过逻辑对它的规范。本文从逻辑学的视角对判决性实验的结构进行分析,对判决性实验的历史纷争进行评价,而又不拘泥于逻辑学,本着各门学科、各种要素结合的原则,从而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判决性实验从来没有离开过逻辑学的“呵护”,逻辑学及其方法是判决性实验的核心。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科学认识的深化,判决性实验的逻辑形式而不断细化、变形,但是判决性实验的形式永远都是一种逻辑形式。逻辑规则和方法演绎着判决性实验的理论历史演变,规范着判决性实验的结构;理清了判决对象复杂的逻辑关系;为判决性实验得以运行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从判决性实验的发展史看,无论在任何一个时期,从判决性实验的内部结构到运行过程,一刻都没有离开过逻辑的方法。逻辑学是判决性实验的支架和手段,推动着判决性实验不断完善自己,应对科学的发展。
第二、对科学实验及其判决性实验进行了概述,从科学实验及其判决性实验的结构和操作过程出发,对科学实验及其判决性实验进行了逻辑分析,指出科学实验与判决性实验联系,判决性实验的现实结构和历史结构的演变实质上是一种逻辑模型的演变。另外,逻辑学上处理外延之间关系的方法适用于判决性实验中解决各个竞争性假说之间的关系。没有逻辑学就没有判决性实验的框架和结构,就没有判决性实验的实际运行。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