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1可能性思维的含义
可能性思维最早存在于创造性的教育研究文献里,但在教师的教育策略和学生的学习里,它的作用还没有被意识到。在早期的讨论里,可能性思维被当做两个重叠的概念集合;一个是自己的产生过程,一个是活动和结果。之后在创造性和创造性合作研究里,开始确定创造性学习里的可能性思维有什么特征,确定和编制在孩子的学习经验里可能性思维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及教师怎样将可能性思维作为创造性的一个方面来培养、什么时候有机会并且需要产生核心和基础主体里的可能性思维。
自2004年,可能性思维的实证研究在英国已经被实施。研究的第一阶段关注教师的思维,确定教师对可能性思维的组成部分的观点。发现并确定大部分孩子和老师在可能性思维参与里的区别和相互联系的特征,这种可能性思维是有价值的并且在有利的环境里被培养。这些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玩耍、沉浸、创新、想象、自我决定和风险承担。在第二阶段,包括对以孩子为中心的活动的数据的进一步采集,通过微型事件分析,分析活动中课堂的相互作用。关于提出问题和随后作答作为微型分析下可能性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驱动力,其本质关注从“是什么”到“可能是什么”的转换,探索可能性思维的“方式”以确定沉浸、嬉笑的环境。洞察力是孩子们进行可能性思维的方式,以满足回答创造性任务和活动的需要。
最近的研究文献里将可能性思维解释为低创造性的核心(与高创造性相反),進本的可能性思维包括在多种方式上提出“如果什么? ”的问题、从“这个是什么和它能做什么? ”转换到“我能用这个做什么? ”。Craft认为,可能性思维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小学教师的经验研究探索和验证概念的差别。而这m所谈到的可能性思维就是思考推断给定条件下事物可能的状态是什么。推断出的:U物的每一种状态就是一种可能性,多种状态就形成多种可能性,如思考明天的天气状况的可能性就有晴天、雨天或阴天等多种可能性。..............
..............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
2.1实验一
在三种关系性质表达形式下探讨对条件命题横向可能性思维的框架效应。三种关系性质表达形式为:充分关系表达形式、必要关系表达形式和析取关系表达形式。对条件命题的横向可能性产生主要是变换前后件之间的关系。在三种关系性质表达形式下进行横向可能性产生任务,前后件之间关系的改变主要包括:改变关系词(如充分关系的“如果那么”、必要关系的“只有才”、并列关系的“既,又”、析取关系的“或者,或者”等等)和肯定或否定前后件(如肯定前件、否定前件、肯定后件、否定后件)。
对于不同关系性质表达形式下所产生的可能性进行编码分类,在关系框架和方向框架上研究对条件命题横向可能性思维的框架效应。而框架效应最早是由Tversky和Kahneman提出来的,他们所研究的“疾病问题”就是框架效应的典型例子,如文献综述里对框架效应的概述。而框架效应指的是同一个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会导致不同的决策,与不同的表征形式有关的决策变化被称作“框架效应”。而本实验中的三种关系性质表达形式在逻辑上是等价的,但是是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出现,让被试在同一个层次上产生尽可能多的其它关系性质。对被试所产生的可能性从两种框架上进行编码分类,在关系框架上,主要研究三种关系表达形式下被试所产生的可能性的关系性质之间的频次差异,探究三种初始关系的表达形式框架是否对横向可能性思维产生影响;在方向框架上,主要研究两种关系表达形式下(充分关系表达形式和必要关系表达形式)被试所产生的可能性在方向框架上的频次差异,探究两种关系表达形式的初始方向框架是否影响横向可能性思维。
通过对逻辑上等值的三种关系性质表达形式卜所产生的可能关系性质在两种框架上的研究,来探究对条件命题的横卩彳可能性姐维是否存在一定的框架效应,即条件命题的初始框架是否对横向可能思维产生影响。对于逻辑上等位的条件命题,人们是否会因为其表征形式的不同而产生不M的结果,关系框架上和方框会存在明显的不同。...........
..............
第三部分讨论与结论...................................................................................................25
3.1实验结果的分析?论................................................................................................26
3.1.1对七种条件命题及达形忒进行横可能性恐维的框架效应...................................26
3.1.2对有必耍关系捉小?的充分关系表达形式和有反方向提示的充分关系表达形式两飢及达形式下进行横向可能性恐维的变异提小效应...............................................................................................................................29
3.2本研究的意义......................................................................................................31
3.3总结与展望..........................................................................................................31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新发现,人们在进行横向可能性产生时,不仅存在-?定的思维定势,也受框架效应和变异提示效应的影响。
实验一中,实验结果发现:
(1)充分关系表达形式下更倾向于列举充分关系规则,必要关系表达形式下史倾
(2)充分关系表达形式下更倾向于列举s—y的关系规则,而在必要关系表达形式下倾向于列举y—s的关系规则。
(3)在关系框架和方向框架上都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
(4)框架效应对可能关系规则的列举有影响。实验二中,实验结果发现:
(1)在有必要关系提示的充分关系表达形式下,被试不仅倾向于列举充分关系规则,也倾向于列举必要关系规则。
(2)在反方向充分关系表达形式下被试更倾向于列举y—s的关系规则,在有反方向提示的充分关系表达形式下被试对这两种方向的列举无差异,各占一半。
(3)在充分关系表达形式和反方向充分关系表达形式下列举其它可能的关系规则中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
(4)变异提示效应对可能关系规则的列举有影响。
另外,两个研究都发现,被试在进行横向可能性产生任务中,基本上都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被试对于已知的条件存在一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使其在进行可能性产生时更倾向于产生更多的与已知条件一致的可能性。然而框架效应和变异提示效应也充分解释了该实验结果,证明在进行横向可能性产生任务中存在框架效应和变异提示效应。
本研究采用抽象材料(条件命题)作为实验材料,没有使用具体材料,在适用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把抽象材料与具体材料相结合进行验证,做个对比研究。本文中的框架效应和变异提示效应对其结果的解释是否广泛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中存在的思维定势是否在具体材料中也具有也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