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文化资源及其教育价值
(一)地方文化资源的概念界定
文化的概念可以说是最难定义的概念之一,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文化的概念界定达 200 多种。在西方最早对文化进行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 1871 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他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的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12]这一定义主要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在 1881 年,泰勒再次定义了文化的内涵,这次他把技术和物质纳入到文化,这样文化成为了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物的总和,这一定义可以说是最广义的文化。而后的众多学者也不断对文化做出界定,但一般都脱离不开泰勒对文化的阐述。
在我国,“文化”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是指通过教育对人的思想或行为产生影响,以达到提升人格修养,使人的行为和内心合乎社会规范的目的。近现代以来国内学者也对文化的概念做出了界定,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主要包括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三个方面。胡兆量认为,文化领域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以器物技术为主的表层;二是以制度组织为主的中层;三是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深层。[13]张岱年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14]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综观以上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本文所指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即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创造的以深层的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
(二)校本课程开发可资利用的地方文化资源分类
地方文化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概念,一个地区或地域内的生产生活习惯、社会关系、历史文化遗存等全部包含其中。一般来讲,它包含了地方性知识和地方精神。这些内容十分庞杂,它们既抽象又真实,貌似距离日常生活十分遥远却又浸润到生活之中,往往我们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具有十分独特诱人的风格和魅力。因此,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综合地方文化资源,选择其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对于地方文化资源来说,笔者认为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别(参见表 1-1):
1.景观类
这里的景观是指一个地域内自古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精神内涵的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风景名胜、历史古迹、寺庙教堂、雕像雕塑、亭台楼阁等。这些资源是一个地域最为典型、最为特别的存在,也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志,比如提到济南就想到泉水,提到曲阜就想到“三孔”,提到敦煌就想到“莫高窟”遗迹,这些都是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和发掘这类资源,将之引入其中,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继续汲取其中的精神营养和文化精华。
................................
二、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流程
(一)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任何课程的开发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原则的确立都必须建立在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也不例外。开发者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规范和准则,依据个体对课程开发理念的认知,制定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规范开发行为。原则的确立可以引领课程开发的方向,增强课程开发的科学性,为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目标、内容、评价等保驾护航。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除了遵循一般课程开发的原则外,还必须突出强调以下五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地方类校本课程开发是建立在各个地域不同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它的教育目的与国家课程有相同之处,但更应该有所侧重和不同,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首先确立课程目标,围绕目标进行合理开发。
目的性原则是指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不同目标应与不同课程资源相对应。课程资源的适应性极强,同样的课程资源侧重角度不同可以达成不同的目标。因此,开发课程资源要首先明确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范畴内,围绕目标筛选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内容,选择最能体现目标的内容开发,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制定课程目标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年龄不同、知识储备不同的学生目标应有所差异,不能一刀切。
2.特色性原则
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要展现不一样的文化魅力,充分开发并利用本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人文、民间艺术等课程资源,把地方特色发挥到极致。在课程设计开发中,将学生与地方文化以及教学内容等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的了解,这种教育方式真切、自然、不是空洞的说教,是最有效、最能打动心灵的教育。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极大地丰富校本课程内涵,传承、发扬地方文化,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家、爱国情怀,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
(二)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一种开发行为,因各个地方、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各异,所以在具体实践操作中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可依,在此只能大致勾勒出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供大家参考。笔者认为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大致需要以下四个步骤。
1.组建开发团队,做好准备工作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中,学校是课程决策的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课程决策和课程行为都发生在学校这一级水平。它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过程和变革过程,要求体现出参与、合作、民主和多样性原则。”[16]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包容开放民主的过程,它要求有多方人士的参加,尤其是那些会受到实施结果影响的人士参加,包括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等,参与人员多而杂,因此需要成立课程开发团队来组织协调课程开发的相关事宜。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即使是学校进行开发也需要报请上级部门审批,因此一般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牵头成立课程开发小组或委员会,吸纳小组成员,确定合适人选,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工作。小组成员要尽可能涵盖不同身份的人士,应包括学校校长、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专家、校外人士等。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单凭教师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应加强团队合作,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课程改革从来都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它牵涉、影响到千万个家庭,只有把社会集体力量都动员起来,才能真正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课程改革才能有希望。小组成员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进行讨论、协商、决策。这其中要充分听取专家学者、校外人士的意见,因为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是建立在地方文化的基础上,与学校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更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教师、学生等因身份、学识等的限制可能思考问题不够全面,需要校外人士等的意见和建议。校长在大家广泛讨论的基础上行使决策权,安排相关各项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进行做好充分准备。
............................
三、青州地方文化资源与“最美青州”校本课程开发............................ 23
1.奇异风光................................... 24
2.历史名人................................ 24
四、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反思........................... 37
(一)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 38
1.实际操作中缺少文化传承理念.................................. 38
2.课程实施中缺少文化整合观念............................... 38
四、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反思
(一)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
青州 s 中学全体师生在“最美青州”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付出了极大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开拓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学校的特色也更加凸显。但在课程开发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际操作中缺少文化传承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是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学校特色,但在课程实际操作中文化传承的理念却没有能够很好体现。文化传承需要校外人士,尤其是掌握手艺的民间人士现身讲解、实地操作、后续指导来实现,所以学校设立课程开发工作组,小组成员除了本校师生外还有部分专家学者和校外人士,最初设想是校内校外共同合作开发课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开发的主体依然是学校教师,外部人士的参与度很低。课程开发耗时长、琐事多,外部人士很难有时间与教师一起同步工作,更多的时候外部人士充当了顾问的角色,这使最初的设想变成了空想。而单靠教师自身的能力很难支撑起文化传承的重任,教师因自身的学识、经历、能力所限并不能真正深入了解、掌握民间艺术的要领和精髓,也就不可能真正带领学生完成对文化的传承。在课程具体实施阶段,也主要是由一线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或组织各种活动,专家学生、民俗专家、学生家长等的参与度很低,使得课程的开放性、包容性不够,仍然集中在学校这个小圈子里,没有向更宽、更广延伸。这就造成了在实际操作设计中对地方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仅限于知道、了解,缺少深入学习和研究,因此文化传承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文化传承理念没有能够很好地贯彻、实施。
................................
结束语
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适应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更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能极大地推动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虽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但是纵观我国的实际开展现状来说,因为与地方文化结合的不紧密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等等都制约了我国新课改的改革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推动我国教学水平的发展,本文主要立足于山东青州,将当地文化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名人等进行一个简要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探讨课程开发路径,并以青州 s 中学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最后对整个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反思,在促进地方教育特色化发展上具有一定意义。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让更多的地区重视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并为其他地区的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推动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但是鉴于本人的能力有限和时间的局限性,使得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总的来说在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性,仅仅采用了局部的案例设计来进行说明,在成体系的编制上还有所欠缺,尤其最终的实践效果并未得到有效检验和反馈应用,未能及时对课程设计的流程与应用进行优化,在实践性上还有待进一步考验。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