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43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一)时代诉求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重大国家战略。乡村振兴与否关系到我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018 年 5 月 31 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进行审议。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思想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于培养人,关键在于振兴乡村教育,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对接好相关的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好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办好适合乡村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持,振兴乡村教育就是要努力保障这两个关键点。

治理思维和教育现代化分别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思维及发展路向和目标。乡村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譬如师资问题、生源问题,不仅源于乡村弱势地位,更重要的在于乡村教育体制。当前的乡村教育机构,包括乡村教育管理机构(县、乡镇教育行政机关)和乡村教育实施机构(以乡村小学为主体的各级各类的乡村学校),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大多受“管控”思维的主导,控制编制数额、控制教师流动、管理学生安全等等。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治理思维成为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首要思维,换言之,转变乡村教育的管理及发展方式和推进乡村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政策需求
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教育政策体系蕴含的理论命题。2019 年 2 月,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文件中提出了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理念、基本目标等,也详细阐述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细节上,强调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2018 年 1 月 31 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旨在打造一支这样的乡村教师队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属于乡村教育治理范畴;2017 年 1 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全面提升教育发展共享水平,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2017 年 1 月安徽省教育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皖北、大别山地区倾斜,优化城乡基础教育布局”。梳理从上述政策可见,乡村教育和教育治理是中央到地方教育政策的高频用语,从侧面反映了两层关系,一是乡村教育的诸多问题需要以治理变革予以推进;二是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点恰恰印证了本研究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教育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教育治理”是“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两大核心研究范畴。这两个研究范畴基本上可以比较系统地反映出本研究所要理清、分析、建构的理论内容和现实问题。
一、关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治理”最早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初之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常用于政治学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
治理理论的提出在于重新理解和认识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著名学着库伊曼认为,治理包括三类基本模式,即自治模式、共治模式、科层模式。[3]艾伦.霍尔的治理“三模式”理论与库伊曼不同,他认为是传统的官僚治理系统、市场导向的治理系统和分布式治理系统。亚瑟本茨认为治理模式有四种,即层级模式、网络模式、竞争模式和协商模式,且该四类作为基本模式,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生成八种新的治理模式。

不难看出,这些治理理论的社会背景是基于域外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结构和关系而提出的,提出的目的和初衷在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若要将治理理论应用到中国社会中来,切不可简单地执行“拿来主义”,由于中国社会的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内在组织和相互关系与之差异很大,因此其必定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否则极有可能遭遇“橘生橘与枳”的变异恶果。裴斯泰洛奇作为教育科学化先驱先贤,他强调教育治理科学化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遵循合适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教育策略,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促进教育治理的科学性。教育治理科学化的本质是教育治理的正确性,而教育治理的规范化是实现教育治理正确性的有效途径。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治理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语境下的新型管理范式,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更多地强调了公共管理的转型”[4]。北京师范大学学者张建,2014 年在《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标准、困境及路径》学术文章中指出: 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要衡量标准是教育权力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过程民主化、运行法治化、结构一体化和效率最大化。而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面临着教育法制不足与教育治理的制度创新需求之间的矛盾;三元治理结构之规范市场、成熟社会组织的缺位;规范性、文化-认知性制度与规制性制度的角力和政府“管制者”向“治理者”角色转换的“差位”等问题。为此,需要从构建教育治理体系的法治基础、促进教育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构筑互动有序的教育治理结构、提升教育治理行动者的能动性四个方面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治理理论的核心述要
治理理论是从宏观角度研究治理相关问题的理论体系,最早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的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治理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不一定依靠强制力使别人服从”,“它同时包含政府机制和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12]治理理论实际上是要重新认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对此库伊曼认为治理包括三种模式:自治、共同治理、科层治理。[13]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理论界开始重新反思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而造成在发展过程中因社会根源和特征因素的差异,形成繁杂的治理理论体系。本文研究过程中难以点面俱到,在此,本研究主要梳理和总结当代治理发展影响较深的几大理论学派。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最早在《自由的逻辑》一书中提出“多中心”一词,并区分了两种社会秩序:一是只存在一个权威的指挥的秩序,相对的则是多中心的秩序。后奥斯特罗姆将其引到公共事务的分析里面。[14]简而言之,单中心意味着唯一的主体是政府,其对社会公共事务运行排他性管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上存在多个决策中心,被称为多中心。

多中心治理理论不仅在主体行政思想价值诉求、制度安排及操作技术等方面起着凝聚作用,而且有一套属于自身的理论框架和叙事逻辑,在诸多治理理论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有学者认为“多中心”的说法已变成了一种思维方式与理论框架,且还是一种这样的模式:有关公共物品的生产及公共事务的治理。
二、公共治理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社会快速发展致使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及动态性不断增加,一种新的治理机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在引进“治理”概念过程中,学者会经常交叉使用“公共治理”(Public Governance)一词,它不等同于“治理”,但“治理”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但也存在区别。有学者从理论范畴、研究层次、学科定位方面 3 个方面阐述了公共治理与治理的区别,同时也梳理了公共治理和政府治理、私人治理的区别,从而得出:公共行政学是公共治理的学科定位,公共事务领域是其活动领域,其主体间是地位是平等、信任、依赖的关系,如需实现治理目标需采取合作的策略活动。发挥元治理作用的是政府,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其治理目标。
..............................

第二节 现代化理论的流变与发展
“现代化”是个横跨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在学术界,“现代化”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有不同的界定。同样,现代化理论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流派,概述起来,主要有经典现代化、后现代化和二次现代化理论。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
起源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是经典现代化理论,其是 18 世纪前的世界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阐述,它将不同领域、学者的相关现代化理论研究得到的成果放在一起,形成统称,且其理论研究,因研究领域的差异包含:政治治理、经济、社会、人、文化等几大方面的现代化研究领域。根据研究特点不同,可分为六大学派:如(图 1)[20]:

.............................
第三章 乡村教育治理的理论命题与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中国语境 .......... 13

第一节 乡村教育治理的理论命题.................................. 13
第二节 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中国语境................................ 15
第四章 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 19
第一节 治理价值层面:陷入城乡两级突破的藩篱.................... 19
第二节 治理结构层面:“单向约束”与“分散碎化”并存............ 21
第三节 治理过程层面:形式化问题突出............................ 23
第五章 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 26
第一节 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共治、法治、自治、他治的交融共生...... 26
第二节 治理目标的现代化:现代性目标体系的构建.................. 27
第三节 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共治................ 28

第五章 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共治、法治、自治、他治的交融共生
乡村教育治理主体开展治理实践的指导性思维被称为乡村教育治理的理念,科学的乡村教育治理理念建基于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教育治理主体对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构建;二是理性认识乡村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其理念的现代化,绝对不是对全盘否定传统乡村教育发展理念,也不是彻底模仿现代城市教育的,而是立足于乡村振兴和教育现代化的中国语境和时代背景,推促乡村教育治理理念由行政管理范式向现代治理范式的转型。
现代化乡村教育治理理念的建构应站位乡村本土立场,当以坚守乡村传统文化为前提,以合理适宜地方式和机制融入现代文明,以交融共生的思维理解现代性。治理理念的承载体和践行者是治理主体,以治理主体为视角,乡村教育治理理念现代化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理主体间关系的理念现代化,即乡村教育“共治”理念;二是单类治理主体的理念现代化,具体来说,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法治”理念,乡村学校主体(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自治”理念,教育中介组织(第三方部门)的“他治”理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和“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重大国家战略,而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治理思维成为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首要思维,质言之,振兴乡村教育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首要任务在于转变乡村教育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推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本研究从以“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为理论命题,从“乡村教育治理”和“治理现代化”的两大研究范畴出发,致力于搞清楚“什么是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怎样推进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这两个问题,并在问题的推进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什么是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
乡村教育治理的理论意蕴在于乡村教育传统与现代性的融合,在于民主式、协商式和科学化的整体性治理过程,在于问题解决式”治理与“愿景引导式”治理的并举。乡村教育治理的价值目标是不断地解决和回应乡村教育领域不公平的问题,其价值尺度主要包括教育治理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以及效率化。要判断乡村教育治理是否实现现代化,主要看教育治理是否具备这些重要特征,其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
搞清楚“什么是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还要重视其中国语境,即合理分析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发展的“农本主义”与“城本主义”取向;正确把握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检视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和现状,发现乡村教育治理存在治理价值层面存在取向偏失,在治理结构层面存在主体单一化和力量碎片化问题,在治理过程层面存在形式化危机,在治理生态层面存在恶劣化趋势。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