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贫困阻碍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贫困问题不仅与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也关乎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安定。由于资源的不均等、发展的不平衡等诸多原因,贫困问题日益突显,贫困逐渐成为全球首要问题。2015 年,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全世界大约8 亿人口仍处于贫困状态。贫困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难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我国人口众多,约占全球人口的 1/5,贫困问题更是不容小觑。2018 年,最新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从公报中了解到,2017 年我国仍有 3046 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贫困率为 3.1%。目前,我国由于环境、历史、地理等因素,不仅贫困面广,而且贫困人口众多。贫困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发展与进步,而且与我国2020 年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相背。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发展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上,英国发展局首次提出旅游扶贫(Pro-Poor Tourism,PPT)战略。PPT 战略联系了旅游发展与贫困,即通过旅游的发展可以繁荣当地的经济,从而减少贫困人口。通过 PPT 研究发现,旅游业对于消除贫困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无论是旅游扶贫的理论还是众多的扶贫开发案例都证明了旅游扶贫的优势。2003 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是“旅游:减少贫困,增加就业与社会和谐”,扶贫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旅游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扶贫战略。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已经出现通过旅游的发展带动地区富裕的实例。如贵州省的安顺黄果树村,在没有进行旅游开发之前处于极度贫困之中,全村人均年收入仅 100 多元。1982 年,黄果树景区建成,开始接待游客。截止到 1996 年,全村人均年收入高达 2000 元,不仅带动了黄果树村村民的就业,带来了全村的脱贫致富,还刺激了当地轻工业的发展。旅游扶贫的优势显而易见。 为了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解决贫困问题,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国早在 1990年初就提出 7 年时间内解决 8000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6 年,我国将 18 个连片贫困区作为扶贫目标,这一计划和举措大幅度减少了我国的贫困人口。2011 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
.......................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通过对国内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以及旅游扶贫基础理论的进一步梳理和归纳,以大别山片区为调研地,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探索合适大别山片区旅游扶贫的参与机制与模式研究,为大别山片区的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增加了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视角。
(二)实践意义
大别山片区处于豫、鄂、皖的三省交界处,该地区贫困面广、程度深、当地居民收入差距大。然而,大别山片区风景秀丽,景色怡人,天堂寨、金刚台景区都是大别山片区的旅游名片,同时大别山片区也是我国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有众多的革命遗址、遗迹。根据国家的扶贫目标,在充分了解大别山片区扶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旅游的扶贫效果,提高扶贫的效率,帮助大别山贫困地区的居民脱贫致富,探索大别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研究。这对于我国其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具有很大的意义。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一、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
(一)
人类很早就开始关注贫困,贫困(proverty)是人们一直想破解的难题。起初,人们对贫困的定义很局限,只从经济角度来认识,大多从收入的概念或者维持物质生活方面出发。英国的 Rowntree 和 Benjamin Seebohm 首先对贫困做了明确的界定。他们将贫困看做一种状态——无法维持基本生理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从社会方面来理解贫困。世界银行将贫困定义为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目前,学者从深层次的人文关怀角度来解释贫困,将贫困定义为一种缺少社会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
而贫困的原因也是学者一直探讨的问题。托马斯认为由于贫困出现的原因是人口增长与食物供给增长的差异性,人口增长速度远超过食物供给增长速度。拉格纳教授则认为贫困来自“恶性循环系列”,即“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指因自然、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一般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带动、常规扶贫手段不能奏效、扶贫开发周期较长的集中连片地区和特殊困难地区。
起初,我国在反贫困战略中将全国的贫困地区划分为 18 片连片贫困地区。进入 21世纪后,我国扶贫工作不断推进,但我国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山区的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地区具有一系列共同问题,如公共设施基础差、环境条件恶劣、社会形态特殊。在这些地区不能采取一般的扶贫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因此学者们提出了“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概念,并认为这些地区是我国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2011 年《纲要》重新划分确定了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表 2-1 所示。
......................
二、旅游精准扶贫的基础理论
(一)空间贫困理论
空间贫困是一个集合名词,“空间”和“贫困”的集合。在分析贫困形成的原因时,人们观察了一个通常的现象,贫困的人口在空间分布上有某些类似特征,即一般会聚集在某个区域,偏远山村或城市边缘。哈瑞斯和米达尔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地理位置关系时得出,经济不发达区域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银行研究发现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自然地理因素导致“空间贫困陷阱”。后来,更多的学者将自然地理因素考虑到贫困研究中,这样就形成了空间贫困理论(The Space Theory of Poverty)。
空间贫困理论是将空间的概念纳入到贫困问题的研究,把贫困与空间地理两个因素相关联,研究自然地理条件对贫困影响以及贫困空间分布情况。空间贫困理论强调贫困与空间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用“空间”这个概念形象而具体地概括贫困问题。
我国的贫困区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贫困特征,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划分了 14 片连片特困区域,具有空间和贫困的双重特征。运用空间贫困理论对我国的连片特困区域的扶贫开发价值重大。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是亚当·斯密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该理论完善了绝对比较理论中有关贸易的观点。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尽管一个国家在两种资源或者产品中都占有劣势,但是可以选择国家(地区)两种资源或产品中成本较低的参与经济活动,从而获得收益。比较优势理论重视资源、经济的最优利用问题,同时也解释了处于劣势国家在贸易中获益的现象。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因素,不同区域具有各不相同的资源。如果利用条件相对差的资源进行经济活动,在市场竞争中会处于劣势地位。反之,如果利用条件相对好的资源进行经济活动,在市场竞争中会处于优势地位。
...........................
第三章 大别山片区背景条件分析 ................. 21
一、大别山片区基本情况 .................... 21
(一)区位情况 .............. 22
(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23
第四章 大别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参与机制 ............... 37
一、旅游精准扶贫的参与机制 ..................... 37
二、旅游精准扶贫的参与者 ...................... 38
(一)政府 ............. 38
(二)当地居民 ..................... 38
第五章 大别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 47
一、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概述 ..................... 47
(一)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概念 .................. 47
(二)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原则 ................... 47
第五章 大别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一、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概述
(一)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概念
我国贫困人口大多位于广大的乡村地区,从地域分布上了解到,贫困地区与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具有较多的重合性。目前,我国正处于扶贫攻坚的重要节点。旅游精准扶贫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是解决我国贫困地区贫困现状的重要手段之一。
模式是从经验中或面对现象时形成的,用以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旅游扶贫模式是在旅游资源条件比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发展模式。
(二)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原则是指消除旅游发展对旅游目的的影响,保护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在资源与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进行旅游开发。核心思想是发展健康的经济,追求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首先,从扶贫的角度出发,扶贫开发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只有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得大别山片区脱贫致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次,在旅游精准扶贫开发过程中,虽然乡村生态环境良好,但是生态系统敏感和脆弱。在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对乡村影响重大,如果不注意生态保护,会造成环境的损耗和当地特色的消失,因此要注意保护和修复乡村的生态环境。在旅游的开发之初,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无论是旅游开发地的政府、旅游企业者,还是当地社区居民都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大别山片区基本情况、旅游资源特征、区域特征以及致贫原因四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大别山片区的背景条件,深入剖析了其当前的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了大别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参与机制,主要分析了大别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参与者与参与内容,为第五章的模式研究做出铺垫。最后从农旅一体化扶贫模式、旅游景区帮扶扶贫模式、景村共建扶贫模式、特色小镇扶贫模式研究四个方面构建了大别山片区的模式研究,分析了各个模式的发展现状,旅游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发展障碍,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有以下结论:
(1)大别山片区区位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
大别山片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是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等四大重要经济区域的纽带和桥梁,其交通运输网络也在不断的完善,已经形成了规模的交通网络。近些年国务院不断出台政策为大别山片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机遇。在旅游资源方面,大别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山岳、湖泊型的绿色资源,又有红色资源和乡村风情资源,大别山片区 36 个县市中 11 个村入选河南省“美丽乡村”创建试点。这说明大别山片区有充分的基础条件发展旅游。
(2)大别山片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致贫原因多样,贫困特征突出。
2010 年大别山片区人均 GDP 不足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贫困发生率高达 20%。大别山片区贫困由自然条件因素、经济因素、人力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引起的。从自然条件因素来说,大别山片区地貌复杂、气候多变,是我国洪涝地区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在日前工业的迅速发展、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旅游的不断开发的条件下,大别山片区的生态形势十分严峻,片区内的水土流失愈发严重,生态保护任务艰巨。从经济因素来说,由于历史遗留、基础薄弱等问题造成大别山区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农业成为大别山片区最大的支撑产业,当地政府财政的不足无法完成招商引资,完成大型项目的投资建设,丰富的自资源还没有发挥其作用从而转化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