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的介绍
1. 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1) 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符号互动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米德、布鲁默和托马斯等人,米德属于这一理论的开创者,而布鲁默等人属于这一理论的开拓者。米德对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一是认为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二是认为自我也存在互动过程①。在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中,行动、姿势、符号和自我等是核心要素。行动是主体对客体作出的行为反应,姿势是诱发主体行为反应的刺激,符号则是对姿势象征化的意义,而自我是主体与自己对话的客体。布鲁默对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一是根据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对它所采取的行动;二是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三是人们在交往时要经过一个自我解释、确定意义和决定行动的过程;四是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意义②。在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中,解释符号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应当是刺激-解释-反应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生理性的刺激-反应的过程。在解释过程中,重点在于理解语言、姿势和表情等符号的意义,并基于理解的意义作出相应行为。人们何以准确理解其中意义就在于约定俗成的共识和交往过程的默契。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原理有七点,其中三点与旁观者介入行为联系密切,一是意义和符号使得人们可以开展他们特有的行为和互动,二是根据对情境的理解,人们可以修改或改变在行为和互动中使用的意义和符号,三是人们具有与自己互动的能力,可以检验行为可能的来源,评估利益得失①。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具有思考能力,这就使得人在作出某些行为时并非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同时,人的思考能力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即是人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利用符号进行交流,在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基础上展开行动。
社会学论文参考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1. 理论要素的提取
结合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的现实需要,从符号互动理论中提取的要素为“解释”,而从社会交换理论中提取的要素为“吸引”、“竞争”、“分化”和“整合”。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解释”意味着个体会在理解对方语言、手势、姿势、表情等符号意义的基础上采取相应行为。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吸引”意味着个体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个体受到能提供报酬的人的吸引,报酬可分为内在性报酬和外在性报酬;“竞争”意味着在群体构成的场合,许多个体的交换导致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分化”意味着随着竞争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地位分化;“整合”意味着随着权威的确立,人与人的关系逐步实现制度化。从以上提取的理论要素可见,各理论要素间呈现出线性关系,可以用于解释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生成过程。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生成过程会历经“解释”、“吸引”、“竞争”、“分化”和“整合”的过程。当旁观者注意到冲突双方时,会对双方语言、手势、姿势、表情等符号进行理解以采取相应行为,这时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生成过程就进入了解释阶段。当旁观者理解了冲突情境后,会选择与冲突双方中的一方交往,而与哪一方交往取决于对方的报酬能力,这时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生成过程就进入了吸引阶段。由于旁观者与冲突双方形成了一个小群体,因而在这一群体中就存在了竞争,这点在于旁观者是冲突双方都想拉拢的对象,这时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生成过程就进入了竞争阶段。随着旁观者与冲突双方交往的深入,彼此间会逐渐出现地位权力的分化,即报酬能力强的一方处于优势地位而报酬能力弱的一方处于弱势地位,这时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生成过程就进入了分化阶段。当旁观者与冲突双方形成固定的交往对象后,旁观者与冲突双方的关系也会趋于稳定,这时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生成过程就进入了整合阶段。可见,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生成过程是有迹可循的,呈现出从形成、变化到稳固的线性发展过程。因此,整合以上理论要素以解释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生成过程。
.............................
二、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现实样态
(一)调研方案设计
1.设定调研目标
在正式开展实地调研之前,预先设定调研目标有助于把握整体调研方向,以便最大程度收集到研究所需资料。因为研究重点是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生成过程,所以调研目标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收集研究所需资料以分析这一过程。具体而言,提取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中的要点构建符合研究需要的分析框架。基于此分析框架,编制相应的访谈提纲以了解校园欺凌中旁观者是否实施介入行为、如何实施介入行为以及为何实施介入行为等内容。基于此访谈资料,筛选一般的典型案例以分析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生成过程等方面。结合分析框架和案例分析,梳理出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介入行为从动机、形成、转化到稳固的过程。据此,了解小学生旁观欺凌行为时会有何种表现以及背后的动机,以便教师引导其采取积极的介入行为,从而为防治校园欺凌起到一定作用。
2.确定调研对象
由于校园欺凌现象没有特别常见,因而选择目的性抽样来筛选访谈对象。此次,拟选取的访谈对象是目睹过同学间欺凌行为的小学生。在此基础上,访谈小学生的家长及老师以佐证其言行。通过多方努力协调沟通,联系到两所学校愿意参与此次调研,分别为重庆市渝北区的H小学和S小学。笔者了解到这两所学校存在学生间欺凌行为的情况,在于与任教同学的交谈中得知任教班级存在此类情况,因而积极联系校方及学生家长以获得访谈机会。从班主任处了解基本情况后,确定了一位旁观过同学间欺凌行为的小学生。然后,通过知晓此情况的同学再确定下一位有过类似经历的小学生。如此,确定了两个发生过学生间欺凌行为的班级。其中,一个被欺凌者为四年级男生,另一个被欺凌者为五年级女生。基于此,选取了10位有过旁观经历的小学生作为首要的访谈对象,并且选择了10位家长和2位老师作为补充的访谈对象。此处选取家长的原因在于其言行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而选取教师的原因在于其言行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以及了解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在确定好访谈对象之后,以半结构访谈的形式对访谈对象进行个别访谈。根据资料收集的需要,对部分访谈对象进行多次性访谈,力求真实且完整的收集到所需资料。
...................................
(二)调研过程概述
1.访谈的实施过程
本次访谈选取的对象为学生、家长及老师,而选取的方法为半结构访谈。本次访谈选取学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了解旁观学生介入行为的生成过程,选取家长的原因主要在于了解家长对旁观学生介入行为的影响,而选取教师的原因主要在于了解班主任对旁观学生介入行为的影响及学生基本情况。因为地理位置和疫情防控等现实条件的限制,所以本次访谈采取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为保护访谈对象的隐私,以S代指学生,以P代指父亲或母亲,以T代指教师,并依次进行编号。如此,共计访谈5名四年级学生和5名五年级学生,而且访谈这10名学生的父亲或母亲以及2名班主任,每位访谈对象的时间控制1小时内,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见表4、表5和表6。同时,基于道德伦理和保密原则,对学校相关信息进行了隐匿,仅列举了与研究内容相关的信息。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三、 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生成动机 ............................. 64
(一)获得报酬 .................................... 64
1. 内在性报酬 .............................. 65
2. 外在性报酬 .................................. 66
四、 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介入行为的初步形成 ....................... 69
(一)解释阶段:欺凌行为的判断 ......................... 69
1. 判断为欺凌行为 ............................ 70
2. 判断为非欺凌行为 ................................ 70
五、 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介入行为的再度转化 ................................ 75
(一)竞争阶段:交换对象的重新选择 ................................ 75
1. 由与欺凌者交换转向与被欺凌者交换 ........................... 75
2. 由与被欺凌者交换转向与欺凌者交换 ........................... 76
六、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介入行为的最终稳固
(一)亲欺凌行为的持续:权力分化使旁观者成为欺凌者
亲欺凌行为是指对被欺凌者没有造成实质性伤害,但却促使欺凌情况进一步恶化的行为,如协助、强化和漠视等行为。旁观者在与欺凌者或被欺凌者进行交换时,会形成平衡的或不平衡的交换关系,而不平衡的交换关系就会导致双方权力分化。当旁观者与欺凌者存在不平衡交换关系时,欺凌者容易从交换中获得权力;当旁观者与被欺凌者存在不平衡交换关系时,旁观者容易从交换中获得权力。因为获得权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向别人提供帮助,所以欺凌者和旁观者就比被欺凌者更具报酬能力。欺凌者之所以成为欺凌者而少有人与之抗衡,就是其在身体素质、家庭背景或人际关系等方面存有优势,所以大家都不敢招惹欺凌者。被欺凌者之所以成为被欺凌者而少有人出手相救,就是其在人际关系、个人能力或行为习惯等方面存有劣势,所以大家都不愿帮助被欺凌者。旁观者之所以没有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是因为其在身体素质、家庭背景或人际关系等方面与欺凌者不相上下,所以欺凌者不会轻易招惹旁观者。总而言之,当旁观者与欺凌者交换时失去权力而服从对方,就会表现出协助、强化、漠视等亲欺凌行为,当旁观者与被欺凌者交换时获得权力而掌控对方,就会表现出指使对方做事或迫使对方服务等亲欺凌行为。
..............................
七、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表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中的观点,选取访谈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10名旁观过欺凌行为的小学生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目睹欺凌行为后会有怎样的行为反应。根据构建的分析框架和整理的现实资料,总结出旁观者介入行为的生成过程经历了动机、形成、转化和稳固的过程。总体而言,旁观者介入行为有分化为亲欺凌行为或反欺凌行为的可能性。换言之,旁观者有成为新进的欺凌者或坚定的保护者的可能性。具体而言,研究结论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行为动机在于获得报酬或避免惩罚
一方面,旁观者实施介入行为旨在获得自我的肯定、同学的敬佩、被欺凌者的感激、欺凌者的畏惧、家长的赞许和老师的表扬等内在性报酬,以及食品、游戏机、零花钱等外在性报酬。另一方面,旁观者实施介入行为意在逃避推搡和捶打等身体伤害,内疚和孤独等精神折磨,以及物品损坏和丢失等物质损失。总体而言,无论旁观者是获得报酬还是避免惩罚,都是对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的渴望。例如,当欺凌者威胁旁观者时,旁观者对安全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为了逃避身体伤害,旁观者就可能漠视欺凌行为。可见,不同的动机会引发旁观者不同的介入行为。为使旁观者能坚定的帮助被欺凌者,就要激发其相应的行为动机。
2. 行为形成经由解释意义和评估实力
旁观者实施介入行为时不仅会受到情绪作用的影响,也会经历理性选择的过程。旁观者会解释冲突双方各自言语、姿势、表情等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并依据理解的意义采取下一步行动。若旁观者将冲突双方的攻击性行为解释为比较严重的行为,则旁观者就会评估冲突双方的实力从而与实力更强的一方交往。因为引发旁观者介入行为的动机在于趋利避害,所以旁观者会选择站在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旁观者主要从人数、身高、体型、人际关系、家庭背景等方面评估双方实力,而通常情况下欺凌者会在这些方面强于被欺凌者。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