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认为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因素是综合性的,涉及参与的行动基础、志愿者的心理动因以及工具性的互联网用途。若要将志愿服务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和一种生活方式,应该全方位地了解影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的号召和动员之下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集体意识活动,涌现出大量群众自发开展的助人行为,这一期间的“学雷锋”活动是志愿实践的萌芽,奠定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志愿服务的发展进入探索阶段,我国第一次参与联合国组织的海外志愿服务,中西方志愿服务有了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本土志愿服务也逐渐发展起来。1989年,我国第一个志愿者组织在天津成立。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中国红十字会、全国妇联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成立了志愿者组织,这标志着志愿服务开始往组织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突发应急事件志愿服务和北京奥运会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因而这一年被称为公益元年。汶川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使全民参与的热情初步形成,奥运志愿服务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带入国际视野,该年度又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的转折点。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2012年以来,我国志愿服务开始向制度化和全面化方向发展。②自2019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有着高度的认可和评价。在国家顶层设计上,新时代志愿服务提升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③这一个历史高度。因为其在提高民众素质、培养公民意识、建设和谐社会上的作用而得到大力的提倡。在组织上、管理上、理论研究上,志愿服务领域的宏观战略布局已经成形。“健全志愿服务体系”④的要求提出为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再次提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另外,还提到“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等工作要求①,进一步强化了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将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置于事关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
..........................
1.2问题提出
在志愿服务信息的统计和志愿者管理工作上,民政部关于“互联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行动方案(2018-2020年)指出,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志愿服务流程的优化要依靠互联网平台实现。②据统计,当前我国志愿者总数达到了20959.94万人,比2018年增长了1200万人。其中活跃志愿者③有7191.96万人,比2018年增加了861万人。虽然相比2018年,志愿者总数和活跃志愿者数量都有所提升,但是活跃志愿者人数占全国志愿者总数的比例只有34.26%,2019年依然有65.74%的志愿者未参与志愿服务。④2019年志愿服务参与率⑤为5.13%,也仅比上一年增长了0.63个百分点。为何志愿者总数在不断增加,但是实际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数量增幅小,占比低,参与率增长慢呢?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时空界限的打破使得信息的传播以及人与人的沟通成本极大降低。置于网络中的个体可以依靠相应的工具,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之中进行反馈和扩散。高度的互动性使得信息传播的扩散范围更广,内容更精确。这一特点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虽因疫情造成了人口流动的限制,但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扩散速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物资需求、募集和配送上做到了更高效率的匹配,疫情防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另外,志愿服务也从“认知”和“听说”层面上被广大群众亲身实践。除了以上优势之外,互联网的发展还拓宽了志愿服务的疆界,在志愿服务实践中,这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得跨区域、跨时间的志愿服务得以实现,比如线上问诊、线上心理咨询等志愿服务。在重大突发事件这一特殊背景之下,每一个网民都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发起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监督志愿服务。①但是在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发展背景下,互联网又是如何影响志愿服务的呢?
.......................................
第二章 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2.1志愿服务:概念与理论
2.1.1志愿服务概述
广义的志愿服务被定义为一种自愿的,为实现公共利益而非追求经济效应的行为。目前关于这一概念的定义都是从这一角度发展而来的。这种观点还认为,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志愿服务不可能局限于某一地区,已经开始形成了一种全民热潮,并被视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改善社会公共生存空间的重要途径。因此,只要在不为任何物质利益的前提下愿意为改善社会现状、促进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提供长期的无私服务的行为都可以认定为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精神是志愿服务参与所秉持的一种精神特质,其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加强和完善。在凝聚志愿者的道德要求和理性思维、支持和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和方向符合服务精神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改革开放使得我们在物质文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在实践之中发掘和传承的志愿者精神,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也收获得了无限的动力和显著的成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我国志愿服务精神在微观具象层面上的核心范畴。这四个关键词语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在国际上,志愿服务精神被定义为 “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志愿服务精神是人类对生命、社会、人类以及人生观的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些观点在基于自愿性和无偿性的基础上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肯定了志愿服务精神对于人类的发展以及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
2.2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对志愿服务的概念和理论进行回顾总结后,本小节将从志愿服务的行动基础、心理动因以及工具因素三个角度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在进行文献回顾时笔者发现有学者关注到社会资本对慈善行为的影响,并将志愿服务和捐款一起界定为一种慈善行为。②③根据前文关于志愿服务相关定义及精神的梳理,金钱的捐赠并不归属于志愿服务行为,但是相关研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和方向。因此本研究将这种捐赠划出志愿服务的范畴,金钱捐赠类的志愿服务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另外,本研究还注意到学者们关注到社会资本与公民参与的关系。其中对公民参与的定义大都认同Richard P. Adle(2005)等人的观点,认为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参与到社会、社区等共同体的生活中以改善他人的生活条件或帮助塑造社区的未来。④而作为一种参与行为,在研究中志愿服务又与其他参与活动,如福利性、娱乐性参与①等一起构成社区参与。因此,志愿服务参与属于社会参与的范畴,与政治参与一起构成公民参与。②本文认可这一划分,并在文献梳理以及后续的分析中继续沿用这一概念。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时,将志愿服务放置在公民参与、社区参与等概念之中进行归纳分析。
2.2.1行动基础:社会资本
2.2.1.1概念与测量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进入社会学领域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功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是布迪厄对于主要资本类型的划分,经济资本包括收入、土地等;文化资本的存在形式较为多样,有较为稳固不易改变的身体化的形式,有体现在书籍、画作上的客体化的形式,以及学历证书等制度化的形态。③他还指出这些资本之间存在着非独立性,即三类资本相互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④随后,詹姆斯· 科尔曼(James Coleman)对上述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丰富。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可以获取实际的/潜在的资源,而获取资源的这一过程依赖于体制化的关系网络。⑤他指出,社会资本是属于个人的,但是又体现在社会结构之中,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科尔曼的这一解释得到了大部分人的理解和支持,并由此得到广泛的推广。其认为社会资本的形式包括:义务与期待,权威关系,网络,规范和社会组织。罗伯特· 帕特南(Robert D. Putnam)通过对美国民众参与组织情况的调查发现美国的社会资本处于下降状态。⑥其定义的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包括信任、规范等,这些特征可以促进组织的合作,进而提高社会的效率。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25
3.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5
3.1.1研究对象 ................................ 25
3.1.2研究方法 .................................. 25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35
4.1描述统计分析 ..................................... 35
4.1.1志愿服务参与现状 ............................. 35
4.1.2样本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概况 ..................... 37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5.1结论与讨论 ............................. 51
5.2研究建议 ..................................... 54
第四章 数据分析
4.1描述统计分析
本小节主要呈现研究变量的基本情况及特征。主要包括样本基本特征的描述、志愿服务参与概况描述、志愿服务参与影响因素概况。在对本文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前,先对当前志愿服务参与现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本文根据CSS2019中关于志愿服务部分的问题进行数据的筛选,从志愿服务时长、志愿服务参与类型、志愿服务组织方等问题对当前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4.1.1志愿服务参与现状
根据表4-1中的统计数据来看。在近一年参与过志愿服务的样本中,近三个月参与志愿服务最短的为0小时,最长的为162小时。从样本整体的平均值来看,近三月每人平均参与5.19小时,平均每月参与1.73小时。若按照每次志愿服务时长为1小时计算,参与频率以月为单位,大致是每月不到两次的参与频率。从样本的整体构成来看,近三月参与时长为0的占样本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还很低,志愿服务并未成为大部分志愿者的一种持续性行为。
由题项“I1您本人在近一年以来参加过以下哪些志愿服务?”和“I9.就您和您的家人来说,可能需要别人或组织提供的下列哪些方面的志愿服务? ”进行统计,绘制图4-1志愿服务参与类型与需求的统计图。从志愿服务参与类型的统计图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存在不平衡的情况。首先,从志愿服务的实际参与类型上看,环境保护是参与最多的类型,参与人次达到了46.02%。其次是老年关怀类的志愿服务,总共有37.48%的人次参与过。儿童关爱型志愿服务也有超过30%的人次参与。
社会学论文参考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利用CSS2019全国调查数据来研究志愿者志愿服务参与度和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在理论分析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构建了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探讨了社会资本、生活满意度、互联网用途对志愿者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和参与时长的影响,通过对定量研究结果的分析,本文有如下发现:
在控制变量中,性别、年龄段、政治面貌和单位性质对因变量都有显著影响,只是在不同模型中影响各不一致。在性别上,男性比女性参与志愿服务的概率更大,但是在志愿服务时长上少于女性。也即是男性的参与度高于女性,但是参与的持续性不如女性。在年龄段上,青年比老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概率更大,但是在参与时长上中老年的服务时长比青年更长,即中老年更能维持一定频率的参与度。与性别和年龄段不同,政治面貌和单位性质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中都呈现出一致的正向影响,即党员比非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概率更大,时长更长;体制内人员比体制外人员参与志愿服务的概率更大,时长更长。
从Willigen(2000)的生命历程理论来看,志愿服务参与在年龄段上呈现的差异可能是个体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导致的角色扮演不同。老年人选择成为志愿者并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可以弥补职场角色消失带来的落差感,而中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更多可能是对现有角色的补充和延伸,比如在家庭中成为更好的父母,在工作中成为更好的员工。但是本文更想结合我国的志愿服务特点和现状对该研究发现进行探讨。前文描述性统计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存在行政化和组织化的倾向,志愿者更多参与的是由单位、学校等机构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