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缘起
工业革命之后,工业生产加速了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在快速建设的同时也使城市社会空间发生剧烈的改变。生产与居住出现明显的界线,住宅受到居民收入、职业、文化、地位等因素影响,城市的居住空间开始产生一定的分化现象,如居住郊区化、棚户区等等。城市建设者本以为加速城市化可以有效改善这种分化现象,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快速的城市化揠苗助长,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化更加剧烈甚至产生了居住隔离现象。即使来到现代社会,也没有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完全控制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化趋势,反而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重了居住分化。甚至一些走在发展前沿的超一线城市如东京、纽约、巴黎等在居住空间结构产生了极化甚至隔离,高档的社会上层所居住的住宅区占尽了优质的环境与服务,而低档次的住宅区则处在了城市居住空间的“最下游”。这种居住空间的分化趋势导致的最大问题即社会公平问题,在此基础上也会产生马太效应使得各种“城市病”得以加重。
截至 2019 年末,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 60.60%。[1]中国用约五十年的时间达成了西方百余年的成就,书写着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城市居住分化也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现象之一。从早期计划经济时期的职住合一的、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单位住房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下住房的商品化和社会化,城市空间结构越来越呈现出更强的经济利益驱动性,城市居住社区出现了分化甚至隔离的现象,城市居民住房成为资本竞相投资的焦点,政府作为城市“经理人”的身份参与到城市空间的管理中,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商业资本互利共赢的同时,打破了原有的低水平的均质社会空间状态,不同区位的居住社区因其价值差异使得分化现象愈发突出。这种居住社区分化是城市居住空间再生产和居住权利再分配的过程,是城市居民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和社会权利的直接体现,是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结构变迁在居住空间上的体现,居住社区已然成为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器。这种现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会越发凸显的一种社会分化现象。
............................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21 世纪是一个快速城市化的世纪,城市化的漩涡已经来到了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在中国,城市化速度与规模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程度,成为全球学者关注的重点对象。这种快速城市化得益于政府明智决策、政府制度向市场化体制转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崛起等。但是,快速城市化的背后也隐藏着城市化质量堪忧的问题:“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包含着急功近利的撤县改市、撤县改区等行政规划的调整,造成了“假性城市化”和“建制城市化”。[1]随着这种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分化,这种分化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分化,而是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社会分化的直接体现。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居住空间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也产生了剧烈的分化。以职业和收入为主要差异所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逐渐使得城市居住空间产生分化甚至隔离,产生高档居住社区与低水平居住社区分化和同类型居住社区的聚集。这种居住分化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城市社区的分化有助于适应和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多元需求,而且,相近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习惯会增加居民的认同感,减少矛盾纠纷,从而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区关系。另一方面,居住分化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如加剧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增强社会不同群体的隔阂感、放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矛盾,容易引发空间公平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影响和谐社会的发展。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居住空间一直是城市空间中最基础,亦是最重要的拼图之一。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特征,是一个城市发展状况的重要体现之一,比如社会阶层分化对居住空间分布的影响,房地产商和政府对居住空间的干预,特有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影响等等。在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其居住社区的分化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城市新建居住社区不论从建筑结构、规模、质量甚至在社区名称的选择上都出现了一定的类似。研究居住社区分化现象,可以以微知著,由居住社区的分化来观察和了解社会的分化。L 城作为 S 省发展的后起之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运河文化,对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有一定的地方案例价值,在城市居住社区建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当前 L 城居住社区分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小城市居住社区分化的发展状况,在对社区分化的塑造因素和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调控引导建议,以使城市社区居住分化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更具预见性的进行城市建设。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在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城市居住社区分化现象,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性与综合性,为了探讨 L 城居住社区分化现象及成因,需要综合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规划学、政治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因此,本论文研究思路需要注重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多重要素的平衡,在对居住空间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城市居住社区分化的特征,分化的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一方面,在进行城市社区分化研究中,要把握宏观制度,比如经济体制的变化,国家权力的干预,社会阶层的分化等等,另一方面在中观,应关注地方政府和经济建设与居住社区分化的具体表征。在微观层面上,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居民对于居住社区分化和择居需求的看法,最后在基于对城市居住社区分化研究的基础上,参考西方城市对居住空间分化的理论实践案例,对 L 城居住社区分化现象提出相应的优化意见,以促进城市居住空间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
整体研究思路如图 2.1 所示。
社会学研究生论文参考
2.2 研究方法
在进行居住分化研究时,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方法是更实用的。在上世纪初开始的城市空间的探索中,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划分,研究方法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二者相结合的方法。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宏观数据如人口普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会有较大的限制,不足以真实反映最新的居住社区分化现象。本次研究主要运用的是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交叉研究法和实地观察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还会运用 GIS 地理信息系统对 L 城城市居住社区分化的一些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
2.2.1 文献研究法
本文主要研究 L 城城市居民居住社区分化现象及其成因。首先要针对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一方面要较为全面的收集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及经典文献,另一方面对于现代社会,尤其是近十年对于城市居住空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和分析,这些理论和文献都是值得借鉴和挖掘的重要材料。另外针对于 L 城的个案,主要需要搜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建设规划图,部分房地产公司规划资料图。在网络数据的收集上,选取 L 城政府官方网站的数据和报告等文件对相关政策,居住社区的房价,房屋结构,房屋属性,周边基础设施,交通等因素等等进行比较,以避免资料的差错和滞后。
2.2.2 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法是我们在进行质性研究中一项常规的方法。只有对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深入接触和了解,才能深入地了解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居民身边真切的居住社区分化现象。本次研究的深入访谈对象主要包括被调查社区的部分居民和物业人员 26 位,在访谈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对内容进行录音,收集完成后整理成逐字稿,对于访谈内容进行阅读与编码再进行比较、归纳和分析。同时要对 L 城典型居住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对被调查社区的环境、房屋内部(如被允许)、周边基础设施和部分周边社区的居住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并拍摄必要的照片,从而获取关于 L 城居住社区分化现象的一手资料。
社会学研究生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 城市居住社区:一个复杂的空间-社会综合体.................................21
3.1 城市居住空间的理论.................................21
3.1.1 空间生产理论......................................21
3.1.2 住房阶级理论......................................22
第四章 众目具瞻的差异性:L 城的居住社区分化现象..........................31
4.1 L 城的基本情况.....................................31
4.1.1 L 城的社会经济概况.................................31
4.1.2 L 城居住空间发展过程.......................................32
第五章 多重因素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多重塑造:L 城居住社区分化现象的成因............67
5.1 制度改革和城市规划是居住社区分化的指南针......................................67
5.1.1 各项制度改革..................................67
5.1.2 城市规划的调控....................................68
第七章 对城市居住社区分化现象的建议
7.1 通过城市规划引导居住社区良性分化
造成我国房地产投资领域“过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中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迅速和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住房需求飙升;二是中国投资选择较少,现代观念上房地产成为投资最为保值和增值的选择;三是中国被看好的城市发展前景,导致国外资本的大量涌入;四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 GDP。
要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构建有序成熟的房地产市场。通过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居住小区时,严格执行国家“7090 政策”,[1]主打 90 平米左右的刚需户型,多种户型开发,减少开发商一味开发大户型谋求高利润,倡导以人为本的居住建设来满足不同购买能力阶层对居住的需求。
人的存在本质是社会性的,人总是在某种共同体中生活。我们所居住的社区,居民之间不应仅仅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生活。构建社区生活共同体,有利于加深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感,相互熟悉的同时构建出居住社区和谐的社会关系网络,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居民之间的联结感。
首先,社区管理者要举办多样的社区全民参与的活动,来满足社区居住的某些需求,尤其是对于老人和孩童这样的群体,邻里关系对于他们来说是社会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对于老年人群体,开展健康生活社区养老项目,形成“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伴”的生活模式;针对全职妈妈,推出“妈妈咪呀”俱乐部项目、智慧沙龙等,让现代辣妈参与各类公益活动;针对青年人,建立“V 爱青年突击队”项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儿童,打造“宝宝乐”成长课堂,提供亲子交流机会。
其次,要积极发掘居住社区内部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的交叉点,像同事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同乡关系等外部社会关系,通过休息日举办“业主同好会”、“老乡会”“浓浓战友情”等活动提供同一社会网络熟络的机会,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最后,针对于不同居住社区之间分化的情况,可以通过开展不同社区之间的、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共同兴趣的、有参与积极性的活动,如不同社区联合举办“羽毛球对抗赛”“全民围棋象棋对抗赛”“社区青少年篮球足球比赛”通过一个家庭成员与家庭外部成员的交往和交流,引导不同居住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沟通,从而促进整个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活跃社区文化生活,构建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共识,这样的居住社区才能真正的给予居民生活的意义。
.............................
第八章 小结
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居住社区分化现象,是一种复杂的、具有社会空间辩证属性的社会空间现象。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学界对于居住分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基础进行梳理,然后从城市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城市居住分化的一般特征入手,以 L 城为研究个案,通过对 L 城的政府数据、房地产信息、居民访谈、地理信息系统等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研究 L 城居住分化格局,在将居住社区按照高档别墅区、中高档居住社区、中档居住社区、中低档居住社区、边缘化居住社区分类的基础上,分析 L 城居住社区分化的特征和影响,为促进居住社区分化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通过对 L 城居住社区的研究,我们可以对于 L 城城市居住分化现象简要的进行总结:首先,L 城城市居住社区之间一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现象,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一方面与欧美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居住分化现象,在物理形态方面具有非常相似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这种居住社区分化现象的产生和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密不可分。其次,就城市空间整体而言,L城通大多数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三四线城市一样,以同心圆+扇形的空间结构为主,即从城市外围郊区向城市中心区,居住社区的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呈上升趋势;正处于城区扩张中的 L 城,以转换农村人口为主要特征,郊区化现象仍处于萌芽阶段,发展现阶段的居住分化现象仍以城市中心城区的居住社区为主体,在分化程度方面,虽然在某些居住社区已经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隔离,但总体上还未能发展到两极化的程度。
对于 L 城居住社区未来的展望,从城市整体发展视角来看,随着 L 城市构建 L 茌东都市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城市居民将更多的在城市中心区工作和生活,城市居住社区圈层化趋势愈发突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呈多元化发展;从城市居民个体的角度来看,居民对居住社区的需求和选择愈发多样化,城市居住社区的分化受居民的经济水平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居住社区分化程度逐渐从模糊到明晰;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阶层分化的加深,也使得居住社区分化现象更加明显,不同区位的居住社区受所住居民整体社会身份的影响,会使居住社区“标签化”,诸如湖内的别墅区和米市街内的棚户区。
参考文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