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妇女发型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58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前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现代化愈演愈烈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我们所处的社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来自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进而地感受到这种冲击后所引起的社会和文化的一系列变迁。发式,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它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受内外两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迁的宿命便在所难免。一方面,它是族群最具外向性的一面,既要顺乎自然、继承先人的遗俗,表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由十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不可避免地产生变异,因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
苗族妇女发式,作为中华民族发式文化的一部分,它伴随着苗族历史的不断迁徙以及深受到不同的外来文化冲击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早在史前时期,“束发椎髻”之俗就盛行十中原地区华夏族先民的群体里,自商周以降,由十中原文化的逐渐南传,特别是秦汉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大部分边远山区列入中国版图,汉文化也得到迅速地传播,因此,“束发椎髻”之俗也逐渐传播到边远的各族群地区并为各少数族群所接容。而原本生活在中原,尔后随着汉民族的权力渗透而不断西迁的苗族群,或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与华夏族的长久接触中(不管是战争还是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使得它较早地习得了华夏族的这一民俗特质。在大量的古籍文献史料里,比如《史记》之《西南夷列传)便是这样记述的:“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西自同师以东,北至谍榆,名为l鼠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汉书》之《西南夷列传》也说:“夜郎、滇等数十族,皆髻结耕田”;东晋常琼的《华阳国志·南阳志》亦说:“滇、淮、夜郎、叶榆、桐师国以十数,或椎髻耕田,有邑聚,或编发,随畜迁徙。”《淮南子·齐俗训》云:“二苗量首,姜人括领,中国冠笋,越人髻发,其十服一也”。高诱曰:“二苗之国在彭氢,洞庭之野。量,以桌(麻)束发也”。桌,据《说文》等文献考证为“麻”。民国时期编写的《中华风俗志》也记载到:“妇人检马鬃、亲人发为发。大如一斗,笼以木梳”。‘……等等,大量文献数不}f数。当然,这些古籍文献里的“苗”或者“苗蛮”,并非等同十现代意义上的“r族”,它只是一个很随意的词语,在中文的官方分类里,该词指的是分布十分广泛而 差异很大的一些群体。a是基十历史的局限性,中原民族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3但无论何种称呼,苗族却是他们之中的多数。可见,苗族妇女的发式是以麻、发合结而成的类型。
近现代以来,随着各种外来因素诸如社会环境、人们的审美认知、社会价T取向以及男女在社会生活中权利的逐渐平等等因素的冲击和影响,使得发髻样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族群标志、性别标识之一的发式在当前的文化境遇下也发生了重大的调适与变迁。而在苗族社会里,男女性别差异的发式,尤其妇女毖式却保持着旧有的传统。那么,苗族妇女发式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主或能动地进行这种文化调适呢?它的这种调适又蕴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
对苗族妇女发式的研究,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专门性的著作还没有除了有零星的传抄的古籍汉文献外,近来也有一些学者给予一定的提及。但是不管是古文献的记述,还是今人的提及,他们都仅仅局限十“发式”这奇风异倪或者文化事象的表层描述,并目_这些论著大多是对北方民族或者对某一历史时期中华某个民族发式的梳理。而没有深入去探讨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层内涵,甚至才探讨之后得出的一些论断,皆基十“大胆的假设”而得出的“合理的臆断”,人而缺乏坚实的理论根基,容易误导后来的研究者。鉴十上述研究的局限性,本道题即在此基础上,对黔东南苗族妇女发式给予一个历史演变的追问,从而去探i"
“发式”这一文化事象在历史演变中不断调适的真正原因,并从民族学、文化少类学的角度去析解发式文化所蕴藏的深层文化内涵,以填补苗族文化在发式研Ji领域上的空缺。

参考文献
一、著作部分
[1]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清光绪一十九年石印,民院图I}馆藏本.
[2](唐)房玄龄.晋I}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3](东汉)班固.汉}5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4](南朝)范哗.后汉}5[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5] C)u晋)刘II'aJ. 1U唐I}}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6](元)脱脱等编著.宋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7](清)爱必达.黔南识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8](清)Hi支等著.黔15·续黔I; .黔记·黔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9](清)徐家十.苗疆闻见录[M].吴一文校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10]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 1983.
[11]胡朴安编.中华风俗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
[12]李云.发式与风俗「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
[13](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4]德·莫单斯.裸猿「M].天津:白一花文艺出版社,1987.
[15](英)哈升.人类学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6]龙汉定等编著.礼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17]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二联}5店,2001. 3.
[18](美)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研究「M].草锦清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9]石朝江.苗学通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 11.
[20](法)萨维纳.苗族史「M].立人等译,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 6.
[21](英)塞缪尔·克拉克.在中国的西南部落中「M].苏大龙译,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 6.


摘要 5-6
Abstract 6-7
前言 8-21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8-10
二、发式研究综述 10-17
三、调查点的选择与说明 17-18
四、研究...............18-21
第一章 黔东南苗族妇女发式概述 21-38
第一节 文献记载里............... 21-27
一、外文记...............21-25
二、汉文记............... 25-27
第二节 田野民族志中的苗族妇女发式 27-32
一、清水江流域以北苗族群体的发式 28-30
二、雷公山以南............... 30-31
三、侗、水等少数民............... 31-32
第三节 历史记忆里的苗族妇女发式 32-38
第二章 黔东南苗族妇女发式的仪式象征 38-54
第一节 发式的场景分类 39-43
一、过渡仪式:发式的结构与喻指 39-40
二、地域跨越:发式............... 40-41
三、神圣与世俗:............... 41-43
第二节 发式的象征结构 43-49
一、发式象............... 43-46
二、发式的二元象征结构 46-47
三、发式的............... 47-49
第三节 发式的象征秩序 49-54
第三章 黔东南苗族妇女发式的身份认同 54-66
第一节 历史记忆的建构与变迁 54-59
一、心理·实践............... 55-57
二、历史记忆的断裂与转移 57-59
第二节 身份认同的转换与选择 59-62
一、身份认同的转换 60-61
二、身份............... 61-62
第三节 文化认同的想象与重构 62-66
一、文化认同的想象 63-64
二、文............... 64-66
结语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发式 74-77
参考文献 77-80
附录一 80-82
附录二 82-91
致谢 91-9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