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宽恕的概念界定及现况与幸福感的关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54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2.1青少年概念界定
对于青少年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看法不一样。在我国,“青年”和“青少年”经常互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学者多使用“青少年”一词,并多将青少年界定为14周岁以上不满25周岁的人①。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出版的《辞海》,其中少年被定义在12, 13岁一15, 16岁之间,青年被定义在16, 17岁一23, 24岁之间,合并起来青少年应被定义在12一24岁②。公安部门的统计标准,青少年的年龄界限定在13周岁至25周岁③。 1992年出版的《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报告》,将“少年”定为6-12岁,“青年”定为15-35岁。《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则将青年人口界定为15-29岁之间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章”把青年的年龄是界定为14-28岁。故青少年的界定至今没有统一标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青少年的界定应为12岁一35岁。

2.2宽恕的研究综述

2.2.1宽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宽恕的提出
在西方,最早阐释宽怒的文献可追溯到希伯来圣经和新约。希伯来圣经中的宽恕包含kapbar, nasa和calacb,意为神的宽恕,指上帝对罪人的罪恶的监视、保密、净化或消除;新约中的宽恕来源于希腊文pbiemi, apoluo, cbarizomai和agap,意为上帝消除、放弃、赦免对罪人的惩罚,同时恢复罪人同自己的和谐关系及满足自己对罪人的无条件的爱⑤。宽恕具有浓烈的宗教思想及实践基础,法国德里达曾指出“很难知道宽恕是人类的事物抑或是通过上帝才能做的事。福音书上说:如果你宽恕一个人,那么上帝就会宽怒你。
在中国,宽恕的思想可追溯到孔子的“忠恕之道”思想,“忠”即尽心尽力地对待别人,“恕”即推己及人,把他人当作自己一样来对待。“宽恕”与“忠恕”同义,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宽恕指宽容饶恕,宽容指有气量;饶恕则指免予惩罚或责备①。故“宽恕”与“宽容”是有一定区别的。宽恕主要针对的是个体的行为,是心理上的赦免;宽容侧重个体的思想观念,是态度上的容忍。
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方,“宽恕”是和宗教密切相关,崇尚一种无条件的爱;在东方,“宽恕”主要侧重美德、品质方面,意义为理解和包容。

2.宽恕的国外研究现状
McCullough等学者把宽恕研究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32年到1980年,涵盖了许多涉及宽恕的理论文章和少量相关经验研究:第二个阶段从1980年到现在,出现了大量关于宽恕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学者们开始讨论有关宽恕现象的问题。研究道德心理学对宽恕走进心理学界有着很大的贡献。Enright, Mabuk等学者都指出宽恕是道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Enright依据Korh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提出宽恕发展六阶段理论。20世纪后期,宽恕的研究逐渐增多,开始深入而系统,在道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等相关领域都提出了对宽恕现象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对宽恕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成立了专对宽恕的道德进行发展的人类发展研究小组。

3.宽恕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宽恕心理学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岑国帧②对宽恕的内涵及研究成果的介绍,使得宽恕第一次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傅宏(2002)③提出宽恕必将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让宽恕真正成为研究者的焦点。宽恕的研究主要分实证和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较多,直到2001年倪伟④探讨了我国中学生宽恕风格发展的特点及其与道德判断能力的关系,才填补了实证研究的空白。
近几年来,宽恕的研究逐渐增多,我国学者侧重于宽恕的影响因素以及同心理健康的关系。李湘晖(2008)⑤探讨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宽恕与心理症状呈负相关。李兆良(2010)对大学生宽恕与焦虑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宽恕越高的大学生,其焦虑水平越低。自我宽恕是宽恕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近几年来逐渐兴起的健康心理学热点问题。单家银(2008)、祁焦霞(2009) 、喻丰(2009)③和胡蕾(2011)④分别探讨了自我宽恕。宽恕干预的研究也较多,陈翠(2010)⑤的研究表明宽恕干预措施可以缓解大学生的愤怒水平,杨桂菊(2006)⑥提出了宽恕心理在职业倦怠中的运用,探讨了如何利用宽恕心理,缓解医务人员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


参考文献
[58] kaminer D, Stein D J, Mbanga I, Zungu-Dirwayi N. Forgiveness: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models. Psychiatry, 2000, 63(4):344357.
[59] Karremans JC,Van Lange P,Ouwerkerk JW. When forgiving enhanc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commitment. J of pers and social psy 2003, 84(5):1011一1026.
[60] Keyes, C. L. M. (1998). Social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61,121一140.
[61] Krause N.,Ellison C.G二Forgiveness by God, forgiveness of other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late life. J for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42: 77一93.
[62] Leach MM,Lark R.Does spirituality add to personality in the study of trait forgiveness? Pers inpi Differ 2003.(Inpress)
[63] Maltby,J.,MacaskillA,J.Failure to forgive self and others:a replicationand ext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forgiveness,personality,social desirability and general health Pers InpiDiffer,2001,30(5):881 }-885.
[64] McCullough,M.E.,&Worthington,E.L.J.Models of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counseling:Review and critique.Counseling and Values,1994.
[65] Michael E McCullough, Giacomo Bono, Lindsey MRoot.Rumination, Emotion and Forgiveness:Three Longitudinal Studies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eial psyehology. 2007,92(3):490一505.
[66] Ne lson MK.A new theory of forgivenes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Putdue unlversity.1993.
[67] Oh Park,Y.,Enright,R.D.The development of forgiveness in the context of Adolescnet conflict in Korea [J].Jadolesc,1997,20(4):393-402.
[68] O'Shaughnessy,R.J.(1967).Forgiveness.PhilosoPhy.62,499一508.
[69] Seiji Takaku.The effects of Apology and Perspective Taking on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A Dissonance Attribution Model of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1,141 (4):494一508.
[70] Walker DF,Gorsuch RL.Forgiveness withi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Mode[J].Pers Inpi Differ, 2002,32(7):1127--1137.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1章 引言 8-10
1.1 研究背景 8-9
1.2 研究意义 9
1.3 研究内容 9
1.4 研究方法 9-10
第2章 文献综述 10-23
2.1 青少年概念界定 10
2.2 宽恕的研究综述 10-20
2.2.1 宽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2
2.2.2 宽恕的概念 12-14
2.2.3 宽恕的模型 14-16
2.3 宽恕................................. 20-22
2.3.1 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20-21
第3章 研究一:宽恕量表的修订 23-29
3.1 研究目的 23
3.2 预测问卷修订 23
3.3 预测 23-26
3.3.1 施测 23
3.3.2 统计方法 23-24
3.3.3 项目分析 24
3.3.4 探索性因素分析 24-26
3.4 问卷的再测 26-29
3.4.1 施测 26
3.4.2 统计方法 26
3.4.3 信度分析 26-27
3.4.4 效度分析 27-29
第4章 研究二:宽恕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29-45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29
4.2 研究方法 29-33
4.2.1 研究对象 29-30
..............................................................

4.3 研究结果 33-45
4.3.1 青少年宽恕状况 33-34
4.3.2 三群体宽恕状况 34-38
4.3.3 三群体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38-39
4.3.4 宽恕与幸福感.................... 39-45
第5章 结果讨论与分析 45-52
5.1 宽恕量表的修订 45
5.2 青少年宽恕状况 45-46
5.3 三群体宽恕状况 46-49
5.4 三群体幸福感................................ 49
5.5 宽恕与幸福感的关系 49-52
5.5.1 宽恕与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49-50
5.5.2 宽恕与幸福感.................................. 50
第6章 总结与启示 52-55
6.1 研究结果 52
6.2 研究创新性及局限 52-53
6.3 关于培养青少年................................... 53-55
..........................................................................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