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社会学中对反就业歧视法的举证责任分配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56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就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只是基于各国国情的不同而互有差异。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就业歧视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领域。面对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我国为应对急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就业过程中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实问题,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法律。基本做到了在应对具体的就业歧视时有法律可供遵循。这在完善我国法律的发展的过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当中,并没有对就业歧视这一概念作以清晰的界定,也未对举证责任分配做相应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法律的缺失,使得法官在应对此类案件时不能获得一个较为准确的准则,以致于法院在应对该类案件时会出现以下状况:要么不能确定该案件是否为歧视案件,要么就是把案件的举证责任一股脑的全部推给原告,甚或两个情况都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真正的保护,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加大对反就业歧视举证责任分配的研究,无疑会对确认什么是就业歧视,就业歧视中的举证责任如何分配、具体贯彻落实反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限于篇幅,将只会对原告与被告之间的举证责任进行讨论,而不对法院在诉讼过程中的对证据的证明责任进行讨论。

二、就业歧视的概述

(一)就业歧视的界定
1.就业歧视的拇念分析
(1)就业的概念
  仅就语义而言,“就”具有从事的意思,而“业”有职业、岗位的意思。在《新华字典》中关于“就”字的相关解释是“到,开始从事,开始进入:一学,一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就”字的解释是“得到职业;参加工作”,对于“职业”一词的意义解释之一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这里面的“工作”一词所能表达的意思则被理解为“职业、岗位”。根据上述的解释,依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念来评判“就业”一词我们一般会得到这样两种解释:一是寻找工作的过程:二是我们从事某项工作的自然状态,即现在正在从事、将来有可能继续存在的状态。如果用英语中的时态来进行描述,那就是现在进行时。因此,所要面临的“就业歧视”问题的解决对象就存在于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以及获得工作以后。而在这两个过程当中就业者均需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
(2)歧视的概念
“歧视”从词的构成而言是一个偏正结构,以“歧”来修饰“视”。在《汉典》中“歧”作为形容词所表达的意思是“不相同,不一致:一义,一视”。在《辞海》中“歧”的基本意思也有“不相同,不一致”,而在其详细字义中作为形容词也有“不同,不一致,有差别,如一趋,不同的趋向’,在((辞海》中其在强调不同、不一致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有差别。“视”的字义在《辞海》中之一有“看待:等闲一之”。《汉典》中对该字在此种意义的解释完全相同,没有太大的区别。从上述二字在字典中的语义来看,其和在一起所组成的词组“歧视”所表达的词义简略而言就是:不同、不一致、有差别的对待。在中文中,从其代表的感情色彩来说,是一个完全的贬义词,自身就包含着道德评价。例如我们说某种行为是歧视行为,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行为是不符合我们的道德观念的,从感情上是无法接受这样的行为的。
(3)就业歧视的概念分析
就业歧视,顾名思义,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因为雇主做出的非法的区分而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定义:第一,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者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者损害就业或者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第二,有关会员国经与有代表性的雇主组织与工人组织(可能不存在)以及其他适当机构协商后可能确定的、具有取消或者损害就业和职业机会均等和待遇平等作用的其他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


参考文献
[1]周伟、李薇薇、杨聪、何霞等著,《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与中国的现实》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李薇薇,Lisa Steams.《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
[3]李浩著《民事举证责任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4]江伟《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毕玉谦《民事证明责任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年。
[6]骆永家:《民事举证责任论》[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
[7]李学灯:《证据法比较研究》[M],台湾五南出版公司,1992年。
[8]郑冲,贾红梅《德国民法典》[M]法律出版社,2001年。
[9]王军《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年。
[10]周伟,《反歧视法研究—立法、理论与案例》[M],法律出版社,2008年。
[11]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陈刚著《美国证明责任法理序说》[M],《诉讼法论从》(二),2008年。
[13]姜联润《独具中国特色的“判例’》[J]人民法院报,2002 (3)。
[14]章武生等著:《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M],法律出版社,2003


摘要 3-4
Abstract 4-5
目录 6-8
一、绪论 8-9
二、就业歧视的概述 9-13
(一) 就业歧视的界定 9-11
1.就业歧视的概念分析 9-10
2.加拿大对就业歧视定义的界定 10
3.日本对就业歧视定义的界定 10-11
(二) 就业歧视定义的界定及其意义 11-13
三、举证责任分配概述 13-23
(一) 什么是举证责任 13-16
1.举证责任含义 13-14
2.举证责任的法律性质 14-16
3.举证责任与................................. 16
(二) 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16-20
1.大陆法系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学说 16-18
2.英美法系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学说 18-19
3.我国举证责任分配学说 19-20
(三) 反就业歧视法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20-23
1.美国反就业歧视法律举证责任分配 20-21
2.德国反就业歧视法律举证责任分配 21-23
四、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举证责任分配的现状 23-28
(一)、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 23-25
.................................................................................................................

五、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举证责任分配的意义 28-31
(一) 对就业者的意义 28
.................................................................................................................

六、我国反就业............................................. 31-35
(一) 外国先进经验的引入 31-34
1.引法律要件分类说入就业歧视法中 31-32
2.引入法律要件分类说的具体做法 32-33
3.将判例作为反就......................................... 33-34
(二) 引进国外举证责任分配的经验应当与国情并重 34-35
.................................................................................................................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