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55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一次次的失败,使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天生智力低,能力差,因而放弃努力,碰到问题就会退却。然而,还有部分学生只认为自己不擅长学习,进而转移了注意力,在其它的领域发展自己的兴趣,树立自己的信心,进行了心理补偿。抑郁型认知风格的形成,既有个体遇到的困难情境等外因,也有自己归因风格等内因的作用。分析抑郁型认知风格的形成的影响因素,对改进个体认知,促进个体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影响抑郁型认知风格的形成的影响因素有:

5.1.1客观事件影响
5.1.1.1对学生挫折后的消极评价
大多数学生入学时对事物充满了好奇、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热情。他们愿意去尝试各种活动。但入学后,学习取代各种游戏,成为学校生活的主要活动。部分学生在遭受学业失败后,常常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批评和嘲笑,就产生了焦虑不安、信心不足和伴随的负性情绪体验。尤其是部分成绩一直较差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付出努力。
家长和教师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个体。儿童期是学生建立自我概念的重要时期,家长和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所以,如果家长和教师监督他们的工作,他们便变得容易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完成任务时格外困难,把部分注意力放在家长和教师对他们工作优劣的评价上。当家长和教师批评和嘲笑他们时,他们便产生了焦虑情绪。家长和教师的批评、不公正的评价是造成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和抑郁型认知风格的重要原因。
5.1.1.2家长、教师的不恰当期望和要求
那些长期成绩“落后”的学生,由于他们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很容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嘲笑,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不愿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如果教师“一视同仁”,把学困生与优秀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只横向比较成绩优劣,而不纵向比较、看到同一个体成绩的进步,一些学困生便会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觉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要求,只好放弃学习。
家长和教师在开始面对每一个学生时,都会对每个人产生很高的期望,他们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是最好的。但是,当个别学生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对孩子的期望又开始放的很低,觉得他们处处不如人。这种高期望和要求在无形中,给孩子了压力;低期望有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挫败感和低自我概念。教师关注的不是分数的高低,而是在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指导。只一味地把他们加以比较,重视成绩、鼓励“竞争”,便注定有失败者。有失败者,就会有抑郁型认知风格形成的土壤。
5.1.1.3社会环境的影响
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教师和家长只重视分数,追求名次和升学率。分数的高低也成为,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惩罚的唯一依据。在这样社会环境下,同学之间充满竞争、不能互相帮助和团结友爱;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和谐平等,老师眼里只有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间不是沟通协作,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是交流提高成绩的办法,甚至两者直接把责任交给第三方(课外辅导机构)。这种情况下,成绩的作用被放大,考试失利,对学生的压力和影响也变大。
班级是中小学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然而,由于对成绩的重视和学习上的竞争,使得同学间不能互帮互助,有些学生自己无法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和老师及时的帮助时便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同伴认同在青少年时期尤为重要,“差生”与“优等生”的区分和一起进行的竞争,使那些“习得性无助”的学生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以逾越,最终绝望地放弃了学习。他们逐渐形成共同的群体规则和同伴文化的群体。一个对学习不重视和仄恶为最明显特征的群体。一长期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对学习不重视和厌恶被强化,进一步促进了“抑郁型认知风格”形成。同伴群体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积极的认知风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杨治良,郭办、I.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1,24(3):326-329.
[2]李寿欣,宋广文.西方认知风格研究概观[J].国外社会科学,1999, I :19-24.
[3] Armstrong,S.J. Cognitive style and dyadic interac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eeds, Eng-land,1998
[4]Kozhevnikov,M., Kosslyn,S.M.,Shepard,J. Spatialver-sus object visualizers: a new characterization of visual cognitivestyle.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5, 3 (2005)
[5]Curry,L.An organization of learning styles theory and constructs.ric Document, 1983.85-235.
[6]Riding,R.J.,Cheema,I. Cognitive style-an overview and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991, 11: 193-215.
[7]Sternberg,R.J. Mental self-government: A theory of intellectual styl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1988, 31.
[8]孙灯勇,胡瑜.智力风格的三维模型:一种更为综合的认知风格理论[J].心理科学, 2008,31 (1):169-172.
[9]徐增杰,李寿欣.认知风格研究的趋势与展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 133(3):49-54.
[10]张利燕.认知操作、认知风格与人格特征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4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7-9
表格目录 9
图表目录 9-10
第一章 引言 10-11
第二章 概念界定 11-19
2.1 认知风格 11-13
2.1.1 认知风格研究历史及其种类 11
2.1.2 认知风格研究的两种主要趋势 11-12
2.1.3 国内研究综述 12-13
2.2 抑郁型认知风格 13-19
2.2.1 抑郁型认知风格................................................ 15-16
2.2.2 抑郁型认知风格与抑郁的关系 16-17
2.2.3 抑郁型认知风格与传统认知风格分类的比较 17-18
2.2.4 抑郁型认知风格与认知及人格的关系 18-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22
3.1 研究假设 19
3.2 研究对象、测量及统计工具 19-20
3.2.1 研究对象 19-20
3.2.2 测量工具 20
3.2.3 统计工具 20
3.3 研究程序与方法 20-22
3.3.1 量表项............................................................ 20-21
3.3.2 量表正式施测 21
3.3.3 数据处理 21-22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22-32
4.1 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的现状 22-23
4.2 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的差异 23-27
4.2.1 性别在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上的差异性 23-25
4.2.2 年级在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上的差异性 25-26
4.2.3 来源在中学生................................................. 26-27
4.3 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27-32
4.3.1 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27-28
4.3.2 中学生抑郁型........................................................ 28-32
第五章 讨论 32-37
5.1 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的成因分析 32-35
5.1.1 客观事件影响 32-33
5.1.2 个体内部主观因素影响 33-35
5.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35-37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37-45
6.1 结论 37
6.2 教育建议 37-45
6.2.1 营造宽松学习氛围,加强社会支持 38-39
6.2.2 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9
6.2.3 学习方法的......................................................... 39-41
6.2.4 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树立榜样,增加替代性经验 41-42
6.2.5 进行归因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归因 42-43
......................................................................................................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