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程的概念及其对心理韧性的应用方法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55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1.3.1心理韧性
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到现在尚且只有30多年的年轻历史。有学者视韧性为一种过程或结果,还有一些学者将韧性视为个人能力,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于何为韧性仍未达成共识。之所以一直无法用单一指标对韧性进行界定,这是由于研究者观点不统一和韧性自带的复杂性,所以现在学术界一般用操作性定义来界定韧性。
韧性在心理学界用来描述心理发展未受到高危环境或压力逆境损害性影响这一现象。韧性的概念是由危机应对的观点发展而来的,主要是对应对力、易染性、抗压力和良好适应的研究。在国内,研究者初次介绍这一领域时,将其译为“韧性”。席居哲和桑标(2002认为在心理学领域采用“心理韧性”的译法是合适的,而且这个词作为心理发展现象本身就与心理状态的恢复有关。”曾守锤和李其维(2003)也将其译作“心理韧性”。
一般的研究是先有概念,后有实证研究,而心理韧性研究则是研究者首先发现了现实中的现象,然后对其本质进行逐渐探索的,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对心理韧性的研究角度或侧重点存在区别,这就是之所以心理韧性的概念至今仍无法被精准界定的原因。目前心理韧性在操作性定义主要有三种:一是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Werner) 1995 ) ;二是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成一种动态性的发展变化过程(Luthar) 2000心理韧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并成功应对的过程;三是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心理韧性发展的结果上。概念的众说纷纭,一方面反映了心理韧性的研究历史尚且年轻,另一方面还说明此领域内容涵盖面广。然而在内在含义上这三种定义却具有两个一致性:首先这些经历过逆境的人,不但没有严重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而且身心发展较好;再是关于经历过压力和逆境的个体,他们表现出的的心理问题存在较高程度的相关。综合以上概念,本文认为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经历内在压力与外在逆境时,运用内在资源积极应对,发掘个体潜在能力或心理特质,积极调适以获取朝向正面目标的能力的过程或结果。

1.3.2幸福课程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获取幸福和感知幸福的途径不尽相同,而每个人所持有的关于幸福的种种理论和观点也无法单纯地以是非善恶来进行评判,每一种观点也都有其合理可取之处。因而,向学生介绍幸福的理论和不同的观点,引导他们寻找、树立属于自己的幸福观,是教育应该做到的,也是幸福课程的主要内容。
幸福课程的形式与其他课程在细节上有差别。在幸福课程中,教师通过总结介绍幸福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当今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获得追求幸福的实践经验,共同寻求创造幸福的途径,而学生对幸福课程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的过程。学生选择对自己适合的内容、设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是课程的重点,这是因为在不同的个体中对幸福感的体验存在不同的评价体系,而幸福课程本身是指导性的课程,教授的内容大多是经验,而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这些经验并不是普遍公认的。学生需要把自己所选择的幸福观运用于实践加以不断验证、不断修改再重新选择设定,这个过程需要在教授者的指导下进行。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主要的是作为助手来帮助学生获取得到幸福的能力,他的职责可以说只是个“建议者”。


参考文献
[32] Heady B, Wearing A. Subjective Well-Being: A stocks and flows framework [M]// F Strack,M Argyle, N Schwartz (Ed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New York: Pergamon, 1991.
[33] Sonja Lyubomirs:why are some People Happy Than Other?一The Role of Cognitive Motivational Processes in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y 2001,56, (3):239-249
[34] Hofferth, S. L. &Sandberg, J. F. (2001)How American children spend their tim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3, 295-308.
[35] Brunwasser, S .M.&Gillham, J. E. (2008)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Penn Resiliency Programm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Research, San Francisco, May.
[36] Cutuli, J. J. Chaplin, T .M. Gillham, J. E., Reivich,K.J.,andSeligman,M.R.(2006).Preventing Co-Occuring Depression Symptoms in Adolescent s with Conduct Problems, The Penn Resilience Program. Annual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094:282-286.
[37] Reivich, K.& Shatte, A.(2003)The resilience factor:? essential skills for overcoming life's inevitable obstacles(New York, Broadway.
[38] Catalano, R. F., Berglund, M. L., Ryan, J. A. M., Lonczak, H. S., and Hawkins, J. D. (2004).
[39]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findings on evaluations of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 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ence,Vo1.591,124.
[40] Fox Eades, J.(2006). Classroom Tales: Using Story telling to Build Emotional, Social And Academic Skills Across the Primary Curriculum. Kingsley Publishers.

[39] Fox Eades, J.(2008). Celebrating Strengths: Building Strengths-based Schools. UK: Capp Press
[40] Seligman, M. E. P., Steen, T. A., Park, Peterson, C.(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60(5),410/421.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1章 引论 8-12
1.1 问题提出 8
1.2 研究背景 8-9
1.3 核心概念 9-12
1.3.1 心理韧性 9-10
1.3.2 幸福课程 10-11
1.3.3 课程实践 11-12
第2章 文献综述 12-22
2.1 心理韧性的缘起与发展 12-15
2.1.1 早期(20世纪50——70、80年代):现象学研究 12-14
2.1.2 中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系统研究 14
2.1.3 深化期................................................................... 14-15
2.2 心理韧性的因素 15-17
2.2.1 个体内部保护性因素 15-16
2.2.2 外部保护性因素 16-17
2.3 心理韧性的模型 17-20
2.3.1 补偿模型 17-18
2.3.2 挑战模型 18-19
2.3.3 条件模型 19
第3章 心理韧性培养..................................... 22-32
3.1 美国宾夕法尼亚韧性项目 22-24
3.2 加拿大RIRO韧性指南 24-27
3.2.1 第一部分:韧性指导 24-26
...............................................................

3.3 香港的"成长的天空计划"抗逆力辅导工作 27-28
3.4 国内外心理韧性研究实践的经验 28-32
3.4.1 重视预防的积极作用 28-29
3.4.2 建立良好的外界支持系统 29-30
3.4.3 保护学生............................................... 30
第4章 心理韧性培养实践的探索 32-44
4.1 心理韧性培养的目标 33-35
4.2 心理韧性培养的内容 35-44
4.2.1 学会情绪管理 35-37
4.2.2 运用乐观的解释风格和思维方式 37-38
4.2.3 有效地解决问题 38-39
4.2.4 订立.................................................... 39-4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