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中年教师困境”:问题、原因与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59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言

研究的缘起

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与现状
(1).新课改的缘起
新中国成立50年以来,为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先后进行了八次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它们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目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成熟的课程改革机制。特别是以《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标志的第七次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如: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十集中的管理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等。
但是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七次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知识观的影响,并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这一课程观认为学校应该系统地传授这些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并将系统的科学知识作为教材。在这一课程观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发表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过十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等。
与此同时20世纪末理论界逐渐涌现出了知识社会学、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一些全新的理论思潮,它们对传统知识观的批判使人们对知识有了全新的、颠覆性的理解。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是相对的非客观的、是境遇性的非普遍存在的、是有价值性的非中立的。知识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程观:
首先,由十知识是认识主体基十个体经验和所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知识首先应是个体性的存在,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探索性、实践性的活动中进行的;其次,知识是个体存在的论证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知识的发现与创造是个体生命活动的表征,据此后现代主义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再次,知识的批判性增长强调对既存知识的批判和对未知知识的创造以及知识的创造性发展,这使得人们认识到: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些革命性的思想对世界教育、课程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世界性的课程思想的转变与课程组织、实施的变革,回归教育的人性本质在}o世纪末成为了世界课程改革的主题。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也逐渐进入了我国教育者的视野。
在上述背景下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经过充分准备,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确定了改革的实验区及全面推行的时间表。至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简称新课改,下同)。

(2).新课改的内容
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范围、程度等各个方面都被公认为是一次最为深刻、全面的变革,其主要内容有: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十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十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十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倡导建构的学习:总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十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十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二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1]Armstrong, D.G. (1989). Developing and Documenting the Curriculum[M]. Boston: Allynand Bon. 1996. Kyriacou.Cultur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J].Educational Research, 1987.
[2]Waugh, Rood. Teacher Receptivity to System-wide Change in the Implemention Stage[J]. British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Vo1.19.
[3]Fullan, M.&pomet, A.: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J].Review of Education on Research, 1977.
[4]Max Van Mann: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The Althouse Press. Canada, 1990.
[5]Max Van Manen: The Tone of Teaching,The Althouse Press. Canada,2002.


摘要 4-5
Abstract 5-6
1 绪论 9-28
1.1 研究的缘起 9-14
1.2 文献综述:教师在新课改中的适应性状况 14-16
1.3 研究问题的确定:.......................................... 16-18
.................................................................................................

2 小学教师在新课改中的适应现状 28-63
2.1 调查结果 28-55
2.2 研究结论 55-62
2.3 本章小结 62-63
3 新课改中“中年教师困境”的成因 63-77
3.1 中年教师方面 63-71
.................................................................................................

4 促进中年教师适应新课改的措施 77-86
4.1 中年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新课改 77-80
4.2 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中年教师积极性 80-83
4.3 社会各界要给予充分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83-85
.................................................................................................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