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视角下探析“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61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问题的提出
网络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形式的个性化、传播主体的自由化使人们在网上有充分传递信息和发表言论的自由。普通人凭借网络,在特定条件下,也能够获得极高的知名度,迅速成为了众人瞩目的对象— “网络红人”。然而,无论是在一博客里公布性爱日记的“木子美”,还是在各大论坛频发性感挑逗照片的“二月丫头”,以及在各种场合都大摆热辣“S”造型的“芙蓉姐姐”,他们代表的大都是一种浮躁、低俗甚至是哗众取宠的价值取向,是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新的利益关系与伦理关系在网络虚拟世界的投射,其成因的方方面面,从中显示出了一种道德上的困境、混乱与特定利益的驱动,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伤害。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种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叛逆的现象却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初步的研究和调查发现,“网络红人”在网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市场”,并构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给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此,深入地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然而,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此主题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并且缺乏应有的研究深度和高度。或因为“网络红人”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新事物,未能引起太多学者的关注;或因为资料不全面。因此,此课题有很大的学术研究范围。另外,青少年网民是“网络红人”的主要支持者和受害者,他们对“红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甚为关注,在无形中已经严重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具备高尚的道德观念、文明的行为,以及对社会文化现象具有正确的鉴别能力,是他们必备的一种素养。因此,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有重大的意义。
在理论上,这一研究有助于增强和改善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目前学界对“网络红人”现象的研究还较为零散,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将重点放在对“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细致地探讨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有利于拓展和丰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与内容。
在实践上,这一研究有助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红人”现象的迅猛发展,大量不良的信息及图片、视频铺天盖地涌向青少年,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其审美观发生扭曲、社会认知发生偏差,迫切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抑制和化解“网络红人”现象作为一种低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相关研究综述
从全球来看,虽然国内有许多“网络红人”走红全国各地,成为瞩目的焦点并引发热议,但在中国网络上出现的这些现象让西方人感到困惑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误解。对于国内如火如茶的“芙蓉姐姐热”,国外媒体的报道屈指可数,只有2005年7月19日, 《华盛顿邮报》驻北京一记者爱德华对芙蓉姐姐进行了专访,以及法国《世界报》和日、韩主流媒体的几篇相关文章和几段视频。其中的一些报道还是由《环球时报》记者的朋友为某国外媒体工作的一些中国人牵线促成的。在这方面国外很少学者进行专门研究。
然而,从国外的相关研究来看,有关网络伦理、道德、价值观等的研究可以说是最早、最系统的。比如,美国的许多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的课程,这不仅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了他们网络道德行为,而且还培养了一批研究网络道德的后备人才。以上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网络红人”现象在国外并不具有高度的关注性。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
[4]初广志、郎劲松、张殿元.转型期大众传播媒介的伦理道德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 .
[5]钟瑛、牛静.传播法制与伦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 .
[6]龚爱林.变革中的道德一当前我国伦理道德发展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M].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7]戴永明、蒋恩铭.网络伦理与法规[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7) .
[8]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9]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上海:复大学出版社,2003.
[10]刘日知、黄禧祯.青年文化引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
[11]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12]严耕、陆俊.网络悖沦一网络的文化反思[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12


摘要 5-6
ABSTRACT 6
目录 7-9
Contents 9-11
第一章 绪论 11-15
1.1 问题的提出 11-12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4
1.3 研究的目的、思路和方法 14-15
第二章 “网络红人”现象及其与青少年网民的相关性 15-24
2.1 “网络红人”现象的定义 15-19
2.1.1 “网络红人”释义 15-16
............................................................................................................

2.2 “网络红人”现象的成因 19-21
2.2.1 全球网络化的时代背景 19-20
............................................................................................................

第三章 “网络红人”现象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24-33
3.1 “网络红人”现象的实质 24-25
3.2 “网络红人”现象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25-33
3.2.1 污染教育环境 26-27
3.2.2 误导教育对象 27-31
3.2.3 消解教育的实效性 31-33
............................................................................................................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