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学理论中对中国青少年的生死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61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1.1研究缘起
1.1.1研究死亡及其相关课题的价值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20世纪教育的首要目的即学会生存。作为生存的对立面和最终结果——死亡,是每个生命都不可回避和避免的。因此,死亡理应被人们所正确认知和对待,想要学会生存,首先要正确认识死亡。恩格斯说:“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十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察的。”因此,死亡及其相关课题理应值得每个人认真对待。
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都把对死亡的思考和超越作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柏拉图说:“哲学是死亡的练习”;‘1叔本华认为死亡是“哲学灵感的守护神”,他认为“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人们便几乎不会进行哲学思考了”。生命的质的规定性之一就是有限性——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生死的对立,让人们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人们才能克服“明口复明口”的惰性,才能认真的去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的规划,才更激励人们去努力生活和创造。贝克尔在其著作《反抗死亡》中有这样一句话:“对死的思索极大地占据了人们的精神—死是人各种活动的主要动力,这些活动多半是为了逃避死亡的宿命,否认它是人的最终命运,以此战胜死亡。”珍死亡,是个体生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也是结果。任何人,无论伟大与卑微,无论智慧或愚笨,都无法逃避。既然人人都无法逃避,那么只有充分的了解它之后才能更好的去面对它。正如米奇·阿尔博姆C Mitch Albom)所说:“一旦你学到如何死亡,你就学到如何活着”。美国死亡教育学家Feifel也说过:“死亡是人类的限制,但是有尊严的生存则是人类的权利”犷。因此,向人们提供有关生与死的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1.1.2我国青少年的生存质量令人担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今社会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青少年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在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升。青少年的生存质量却并未随之得到提升,存在着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青少年轻生、自杀现象在各种新闻媒体上随处可见:青少年伤人、被杀等事件也是屡见不鲜:青少年患心理疾病的数量也居高不下:有潜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更是数不胜数:更有许多青少年整天沉迷十网络虚拟世界之中,虚度了青春年华。在这些青少年生存问题的表面现象底下埋藏着深沉的青少年发展危机。青少年受到物欲影响、心理问题严重、生命品质低下、精神生活空虚等,诸多问题导致了青少年整体生存质量不高。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涉到民族和国家的兴衰成败。青少年的生存质量问题值得所有关心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人所关注和I担忧。
1.1.3我国青少年巫待接受生死教育
由十中华民族“重生讳死”的古老传统,在我国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们尽量不让其接触与“死亡”相关的事情,目的是防止他们由十目睹死亡引起焦虑、惧和不安。但物极必反,过度的避讳反倒使青少年对“死亡”产生了神秘感和好奇心,这种好奇反}fiJ驱使他们自己去探求与“死亡”相关问题的解答,接触到一些不科学的信息和答案,甚至可能导致对死亡的漠视和对生命的轻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加,答案的科学性却在不断减少,更由十青少年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他们通过各种不合理、不正当的渠道和途径所获得的“死亡知识”,有可能是不科学的,甚至是畸形的。例如,武打、格一斗电子游戏里的血腥场面让他们对这些情景麻木不仁:电脑游戏、网络游戏里的随意死亡和复活会让他们觉得死很轻易‘还可以再生,导致轻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甚至有些孩子会在现实中模仿电视以及网络上的一些暴力行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幸。这些畸形的不正确的渠道获得的关十死亡的“教育”,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造成极大影响和伤害,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针对青少年的这些屡见不鲜的恐惧死亡、曲解死亡和轻视生命的现实,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生死教育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专著:
[1]弗兰茨·贝克勒等编著,张念东等译.誓言集向死而生.上海:生活.读}.新知二联}店,1993.
[2]海德格尔著,陈嘉映,土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上海:生活.读}.新知二联}店,2000.
[3]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干}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新知二联}店,1991.
[4]黄天中.死亡教育概论[M].台北:业强出版社,1991.
[5]黄天中.死亡教育概论I: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研究[M].台北:业强出版社,1991.
[6]黄天中.死亡教育概论II:死亡教育课程设计之研究[M].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
[7]郑晓江.生死两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8]郑晓江.善死与善终—中国人的死亡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9]郑晓江.淤求人生的真啼一生死问题的探索[M].北京:白一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10]郑晓江,钮泽诚.解读生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 l]郑晓江.感悟生死[M].郑州:中州占籍出版社,2007.
[12]段德智.西方死亡析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摘要 4-6
ABSTRACT 6-7
第一章 引言 11-21
1.1 研究缘起 11-13
1.1.1 研究死亡及其相关课题的价值 11
1.1.2 我国青少年的生存质量令人担忧 11-12
1.1.3 我国青少年亟待接受生死教育 12
1.1.4 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实践的缺位 12-13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17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18
1.3.1 研究目的 17
1.3.2 理论意义 17-18
1.3.3 实践价值 18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8-19
1.5 研究方法 19-21
第二章 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实施的紧迫性和功能 21-39
2.1 我国青少年生存问题扫描 21-23
2.2 青少年生死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23-31
2.2.1 青少年的生存境遇和状况需要生死教育 23-26
2.2.2 青少年对待生死问题的态度亟待进行生死教育 26-29
2.2.3 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死亡及相关课题的缺失 29-30
2.2.4 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死亡及相关课题的不可回避性 30-31
2.3 青少年对生死教育的需求与认可 31-33
2.3.1 青少年对生死教育的需求 31-33
2.3.2 青少年对生死教育的认可 33
2.4 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功能 33-39
2.4.1 青少年生死教育的个体功能 34-36
2.4.2 青少年生死教育的社会功能 36-39
第三章 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的理论构建 39-57
3.1 相关概念厘定 39-41
3.1.1 青少年 39-40
3.1.2 生死教育 40-41
3.2 搜寻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的理论来源 41-50
3.2.1 死亡学与死亡哲学 42-43
3.2.2 生死学与生死哲学 43-44
3.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 44-50
3.3 建构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的价值取向 50-51
3.4 确定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的目标 51-52
3.5 选择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内容 52-57
第四章 青少年生死教育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57-65
4.1 国外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发展概况 57-59
4.1.1 美国 57-58
4.1.2 日本 58
4.1.3 欧洲国家 58-59
4.2 我国台湾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发展概况 59-60
4.3 我国大陆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发展概况 60-62
4.3.1 来自于家庭中的生死教育 60-61
4.3.2 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生死教育 61
4.3.3 来自于学校教育中的生死教育 61-62
4.3.4 其他有关生死教育的尝试 62
4.4 国内外生死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62-65
4.4.1 端正对待生死教育的态度 62-63
4.4.2 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 63
4.4.3 理论为先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3
........................................................................

第五章 我国青少年的生死教育实施构想 65-77
5.1 所遵循的原则 65-66
5.1.1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原则 65
5.1.2 认知与体验相结合原则 65-66
........................................................................

5.2 可选用的方法 66-68
5.3 应开通的渠道 68-72
5.3.1 家庭教育 68-69
5.3.2 社会教育 69
5.3.3 学校教育 69-72
结语 77-79
参考文献 79-83
附录 83-87
............................................................................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