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1.1问题的提出
价值观作为人们对待各种问题的评判系统,包含着最为广泛的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价值观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的定位系统,决定了人们在实际的生活各种行为、当然也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当下我国在价值观问题上依然是莫衷一是,尽管国家和社会也做出了努力,可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还在建构中、发展中。我们的青少年处十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他们不断地受到各种冲击,青少年期又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特别容易产生迷惘:不知道什么是值得赞扬的,什么是需要鞭答的,我们似乎有一定的力量,可是似乎我们又不具备充分的理由去评判某件事情,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在此地可能让人感到愤慨的,可是在他处却受到赞扬,所有这些都趋向十自我的迷失,心智的迷茫。
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可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价值观教育渐渐地变得曲高和寡,被人们束之高阁,只是偶尔作为装点教育门面的饰物,被人们瞻仰一番。由十对知识的狂热追求,人们画地为牢,在物质上得到极大的丰富,却在精神世界迷失了自我。赫舍尔就指出:“现代人的悲剧在十人是这样一个存在:他竟然忘记了‘人是谁’这个问题。”‘若不认真地审视和慎思当前青少年价值观迷失的社会现实,不仅会危及社会的发展,甚至会危及到青少年鲜活的生命。
当代青少年的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的,我们只有正视现实,通过对价值观迷失的原因分析,才能对症下药,实施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教育拯救,即价值观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本文研究的是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关十青少年的年龄划分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本文采用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将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阶段,相当十中学教育阶段。下面就对价值、价值观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价值哲学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是主客体之间最普遍的、最基本的关系。价值关系是意义关系,客体满足了主体需要,客体就有价值,满足程度越高,价值也越高。有价值的一定是有意义和作用,有意义、作用的则不一定有价值。因为只有人才可以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以及客体的与需要的关系,所以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必定也只能是人类。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印证了这一点,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为出发点的。没有人类的需要,就没有人的各种实践活动,需要是人类生活的的基本状态,可以说价值源十人类的生活,人类认为对人类有积极意义的,满足自身需要的客体即为有价值的。价值总是相对十人的,即一切价值都是人的价值。价值是以人的自我为中心的对客体进行的主观界定。
价值观是对十价值的基本观点与看法,是对十某事物相对明确的评价与判断。现实生活中,价值观与价值观念被认为是同一个概念,但严格来说,它们是有区别的。虽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有观点认为“价值观就是价值观念,是一般的的基本的价值观念。”(亡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价值观是关十价值、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是人的一种自觉意识。它存在十价值观念之中,通过价值观念表现出来,但它是价值观念的内核,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因此,价值观念与价值观实质是具体与一般的关系。”本文采用的是后一种观点,本文认为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核心和!基础,更为根本,它是各种价值观念的抽象概括,价值观念则是价值观在个体上的的具体体现,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在现实的生活中,价值观的问题常常以各种激烈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青少年甚至逐渐沦为无梦、无痛、无趣的“橡皮人”。青少年在这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有着特殊的迷茫与困惑,他们在思考,他们在挣扎,他们在一斗争。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教育究竟可以做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一一则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l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弓馆,1964
[4]黄}弓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l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6]刘济良,石中英.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土往,陆有锉,石中英.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l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弓馆,200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简·卢文格,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l]科恩,咚景韩等译.自我论[M].北京:二联出版社,1986 .
[12]张日升.青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3]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14]袁贵仁.价值观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十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埃单克森,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6]罗洛·梅,玛川、陈刚译.人寻找自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7]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价值观的演变与教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18]皮亚杰,土先锢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9]肖川.卞体性道德教育:概念与特征[A]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0]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fA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摘要 4-6
ABSTRACT 6-7
第一章 引言 10-16
1.1 问题的提出 10-12
1.2 已有研究综述 12-14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6
第二章 青少年价值观的迷失 16-28
2.1 无梦的时代 16-22
2.1.1 理想的陷落——价值目标虚无化 16-18
2.1.2 偶像的崛起——价值内容物质化 18-20
2.1.3 崇高的远离——价值评价偏激化 20-22
2.2 无痛的个体 22-26
2.2.1 民族认同感弱化 22-23
2.2.2 社会责任感消失 23-25
2.2.3 人际关系疏离 25-26
2.3 无趣的生活 26-28
第三章 青少年价值观迷失的归因分析 28-42
3.1 世界文化环境的影响 28-32
3.1.1 多元文化的时代 28-30
3.1.2 并喻文化的时代 30-32
3.2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32-36
3.2.1 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暴力 32-33
3.2.2 大众传媒与拜物教 33-35
3.2.3 大众传媒与娱乐主义 35-36
3.3 当代教育的异化 36-42
3.3.1 教育价值导向的偏差 36-37
3.3.2 科学主义对人的僭越 37-38
3.3.3 当代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困窘 38-42
第四章 体味价值观教育的意蕴 42-48
4.1 价值观教育的人性基础 42-45
4.1.1 人是意义性的存在 42-43
4.1.2 人是价值性的存在 43
4.1.3 人是关系性的存在 43-44
4.1.4 人是超越性的存在 44-45
4.2 价值观教育的根基 45-48
4.2.1 教育与社会 45-46
4.2.2 教育与人 46-48
第五章 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实施 48-67
5.1 学校价值观教育实施的原则 48-51
5.1.1 多元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48-49
.......................................................................
5.2 学校价值观教育实施的内容 51-63
5.2.1 个体维度的价值观 51-55
5.2.2 人与社会关系维度的价值观 55-58
5.2.3 人与自然关系维度的价值观 58-63
5.3 学校价值观教育实施的策略 6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