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3]。这些论述为课程思政的开展以及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课程思政被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上海市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和丰富经验,指明课程思政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高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使命呼唤担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抓手是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作为,是秉承人才培养根本要求的新动力,因此,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策略的探索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极具价值的课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校课程思政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检索、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等多种电子数据库和各类文本文献,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实践理论和不同主体、不同专业的应用理论三大板块,以下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1.2.1.1 关于课程思政的基础理论研究
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定义,因视角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述。学者陆道坤,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原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背景出发,挖掘和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学者高德毅和宗爱东提出“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对于课程思政内在机理的深度挖掘,学者刘承功对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有其深刻地思考,首先通过梳理 20 世纪以来美国教育思想的演进历程,分析了课程思政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认清教育的本质和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其次认为课程思政承载的是一种教育责任,这种责任体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上;再次,指出课程思政注重的是一种教育方法,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最后,强调课程思政要落实为一种教育体系,这里面包含了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工作体系[5]。纵观中国传统教育发展历史,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贯穿整个教育发展脉络。学者王海威、王伯承认为课程思政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自然延续,做到了育人与育德的结合,同时也阐释了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国民教育的适时强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自然呈现,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例证了一脉相承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
第 2 章 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课程思政的提出及内涵
2.1.1 课程思政的提出
追溯课程思政的先行者,首先聚焦到上海。上海市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进阶探索,展现了对德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与时俱进,课程思政这一德育新理念的出现,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孕育而生的。2004 年以来,上海紧跟党中央教育文件指示,积极探索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于 2005 年出台《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并启动实施,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此时的德育建设主要集中在上海市的小学和中学,目的在于打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战,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准备;2010 年上海市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集中精力进行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做好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衔接工程,逐步探索从学科德育到课程思政的有效对接;2014 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 年)》,强调立德树人是整个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课程思政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途径,这是课程思政作为地方性教育改革措施的首次亮相。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讲话中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利用好课堂教学渠道,把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统一起来协同育人,由此课程思政理念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被重视起来;2017 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列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首位,并对课程思政进行专业化解读,
指出课程思政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建设对象;随后在落实贯彻相关文件的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工程在全国各大高校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并逐渐走向共识;现今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词汇,课程思政建设也将开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
2.2 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支撑
2.2.1 高校课程论之课程育人功能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让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使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而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最主要途径。在所有课程类型和形式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人的自身发展、人性教育和思想培养联系最为直接、最为亲密。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性质以及它的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把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必须发挥课程在思想育人、政治化人、教化树人和道德立人等方面的关键作用[18]。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双重功能体现在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就是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内在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课堂教学育人的追求,在各类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契合于课程思政的理念维度。课程思政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课程思政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让教育者的教,见效于受教育者的学,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崇高的政治信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同时焕发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政活力共同育人。
................................
第 3 章 高校课程思政的难点分析................................15
3.1 课程思政之管理层面........................................15
3.1.1 如何树立课程思政理念....................................15
3.1.2 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协同.............................16
第 4 章 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25
4.1 开展源头活水的顶层设计...............................25
4.1.1 建立课程思政领导机制...................................25
4.1.2 建立课程思政保障机制......................................27
第 4 章 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
4.1 开展源头活水的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带到知识教育价值理念和课程教学实践思维中,引好源头活水,重点在于顶层设计。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顶层设计中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自上而下,由表及里,从全局的角度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以集中有效资源来高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
4.1.1 建立课程思政领导机制
建立课程思政领导机制,确立以高校党委为领导核心的课程思政专项领导组织,落实责任主体,确保课程思政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高校党委对课程思政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落实程度至关重要,通过系统地理论和经验学习,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意义有理性认知,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领导集体要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意识,表明课程思政决心,转变各类课程教师思想观念,带动全员积极投入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来,让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及主要抓手。
一是明确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1]高校党委统领课程思政全局,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以身作则。高校党委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主体,认真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自我消除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主体的认知偏差,自我剔除思想政治教育只能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完成的错误认识,自我吸收全课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思想。高校党委要积极做课程思政理念的方向标,增强理论自信,提高理论自觉,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体系中。高校党委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等,认真贯彻党和政府颁发的一系列教育文件;校级领导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备课、听课、授课,走进学生课堂,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进而有步骤地引导和影响课程思政理念融进人才培养体系,融进管理体系,融进教育教学体系。
................................
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求,促进高校各类课程的优质发展,通过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阐释了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梳理了梳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依据难点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目标性的实践策略。
第一,把握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针对课程思政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举措,本研究从建设课程思政的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为基点,在高校课程论的课程育人功能、现代德育课程论的间接学科德育课程、高等教育课程的隐性课程三方面梳理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支撑,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然、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试点高校的课程思政实践经验三个方面梳理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依据。
第二,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包含了阶段性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研究中选择了管理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进行分析,在管理层面指出了领导、管理、评价三个维度的难点;在课程层面主要是针对于不同性质的课程与课程思政磨合的难易程度作出了分析;在教师层面就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遇到的认识与能力问题展开了陈述;在学生层面主要是阐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思想特点,这些是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第三,本研究的重点落在了课程思政实践策略的构建上,研究结果较为系统地罗列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策略,首先是提出了要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包括建立领导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其次是提出了课程建设,包括打造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法;最后是提出了打造课程思政的一流教师队伍,各类课程教师明确角色责任,通过培训学习、创新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思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