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考察
第一节 家风的理论考察
一、家风的历史发展
以中国社会的变迁为依据,家风的发展可分为传统社会中的家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家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家风三个阶段。
(一)传统社会中的家风建设
传统社会中的家风建设,指鸦片战争之前的时间。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以小农经济为经济主体,采取亚细亚式的经济生产方式,以宗法制为政治组织形式。家风在这一阶段从萌芽到发展再到鼎盛期,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风源远流长,追溯“家风”的出处,最早在《周易》中可见家风的雏形。从传统家风内容的发展来看,《周易·家人》篇中从“男外女内、忧患意识、和谐是福、敬祖善奴”四个方面对家庭建设提出了要求。夏、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政治体制影响了社会的结构,产生了“宗族”,使传统社会成为了宗法社会,奠定了家风中“亲亲”“尊尊”两个基本原则①。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学说应运而生,尤其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为家风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渊源,自此传统家风的基本内容便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儒家学说中提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家国同构思想、伦理孝道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传统社会中的家风建设。从传统家风的范围来看,先秦时期的家风存在于官宦家庭,并且和政治伦理思想结合起来,具有理论性色彩。进入两汉以后,家风逐渐平民化,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不只在王公贵胄等士族家庭中存在,在农、工、商等阶级家庭中也出现了世代传承的家风家训,故家风在此时大多停留在安身立命的具体层面。秦汉之后,虽然宗法制被破坏,但是家族中的宗法结构没有改变,宗法制所奠定的家风原则没有破坏,家风依旧保留着宗法色彩。
“家风”一词正式出现于西晋文学家潘岳著述的《家风诗》①中,潘岳在《家风诗》中体现了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突出强调家风的重要性,从此家风诗盛行。尤值一提的是,文人在家风诗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一方面,文人作家风诗宣扬自己家族的优良传统,以此证明良好的家庭出身,增强家庭背景赋予的优越感,彰显身份地位;另一方面,家风诗又起到教化和提供精神动力的支持作用,成为苦闷不得志族人的精神支柱,从而促进家族奋斗意识。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出现,这是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家训著作,基本涵盖了前期家训的所有内容,成为古今家训之鼻祖。宋元明清时期家风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常态化、世俗化的特征。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考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察必须将其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实质、范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标、实质、范畴的概括性表达。“‘目的’是价值观念体系中的‘王’,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决定性的理解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目的就是要追问‘中国人要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如何过上这种生活’这个根本问题。”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对这两个问题的概括性回答。从生存哲学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要指导人们过上一种怎样的生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是什么;第二,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生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范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义提炼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关系的研究,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不能将其视为“独立”的价值观来理解,还要将其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加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②,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具有“凝魂聚力”的作用,也说明了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结合起来,也就是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加以理解,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目标层面
第一节 新时期家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新时期,最为根本的变化体现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转变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是使社会价值观发生嬗变的主要原因,使新时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价值多元化影响到了家风建设,若没有得到适时的引导,价值多元化必将带来价值观的混乱,给家风建设带来困境。
一、社会转型引起价值多元化
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全面性的社会转型。第一次是在先秦时期,由商周奴隶制到秦汉封建制转化;第二次是从 1840 年至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尚未结束。两次社会转型都是彻底性的变革,涉及到了生产方式、政治体制、价值观念、心理习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在第二次社会转型当中,又可以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界大致分为近代社会转型和现代社会转型。近代社会转型表现出明显的整体型和复杂性,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过渡为现代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转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道路,真正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在这一阶段中,改革开放成为其又一个分界线,从此中国进入新时期,即全面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
完整意义上的社会转型包含生产方式、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其中最为本质的是生产方式的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一次生产方式的转变都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同时导致了价值观的嬗变。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目标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首先要解决家风建设应该往何处去的问题,也就是家风的目标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上具有崇高性,因而具有引领家风目标建设的资格。面对家风建设在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身心关系上的困境,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与其一一对应,引领家风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保持一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崇高性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最大程度上凝聚了全社会价值共识,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在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上,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是当前人们对社会发展愿望的表达,意即回答了中国人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理想生活这一问题,较家风相比在目标上具有崇高性。其崇高性的内涵表现为正当性和超越性两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当性
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人想要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它代表了一种应然的理想生活状态,反映了亿万民众心理呼声,预示了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趋势,因而具有正当性。纵观历次社会转型背景下主流价值观的嬗变以及家风目标的演变,实质上都是对这一个问题的追问。
传统社会按照儒家思想来其意义构建生活,传统社会在小农经济的背景下构建起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以期达到“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状态;近代社会经过经济、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摸索,以救亡图存的价值观为核心,力图实现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实际上还是在继续追求“大同”的理想。“大同理想”表达了传统社会人们的美好愿望,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空想性。“大同”这一目标设置具有崇高性,但找不到实现理想的道路:传统社会虽然向往富足生活,但是实行小农经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讲求安贫乐道,无法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虽然倡导民本,追求平等,但是民本实质上沦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虽然重视德性培养、精神追求,但是却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把人严格的束缚在三纲五常的伦理框架之内,压抑了个性自由。由此可见,传统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大同理想”是不切实际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念,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但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苏联的解体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怀疑,同时建国初期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出现了一些失误,由此催生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
第一节 家风的天人关系由传统到现代的演变........................................40
一、 传统家风在天人关系上的态度:敬惜勤俭......................40
二、 现代家风在天人关系上的态度:征服索取....................................42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群己关系层面.......................... 4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国关系的引领................................48
一、 社会转型引起家国关系的变化...........................48
二、 引领家国关系的原则:爱国、富强、民主.................................51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身心关系层面............................... 68
第一节 传统身心观到现代身心观的转变....................................68
一、 身心关系的内涵......................................68
二、 传统家风重义轻利的身心观................................69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身心关系层面
第一节 传统身心观到现代身心观的转变
一、身心关系的内涵
身心关系直面人的生存发展问题。“身”指的是身体,即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物质性需求,也就是物性,物性包含了欲望、理智和情感。“心”指的是心灵,也就是人的精神,精神是人独特性的表现,有了精神之后人们开始审视物性,不断发出有关人的哲学思考,关于人的哲学思考的结果便是“德性”。由此可见,物性解决的是人“活着”的问题,也就是现象界生存发展的问题,而德性解决的是人“如何活”的问题,也就是本体界生存发展的问题。
身心关系是物性与德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由此身心关系表现为三种结果:片面追求物性,片面追求德性,既追求物性也追求德性。物性是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德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以片面追求德性或物性的身心关系是无法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因此身心关系多表现为同时关注物性与德性两个方面,身心关系主要面临着物性和德性的对立。二者之间的对立也可能导致三种结果:物性置于德性之上、德性置于物性之上、物性与德性并重。简言之,对天人关系的处理表现为在物性与德性发生矛盾时以哪一方为重,以及在追求物性与德性的过程中将谁作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讲,身心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义利关系。重物性轻德性的身心观表现为重利轻义,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塑造精神;重德性轻物性的身心观表现为重义轻利,强调精神的至高无上性,对物质的追求只停留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低水平上;物性与德性并重的身心观表现为义利并重,即在符合义的标准下追求物质财富。由此又引发一个问题:“利”和“义”分别指的是什么?“利”直接表现为物质财富,即能满足吃、喝、穿、用、娱乐等功能的物质资料。“义”有两层含义,其一指的是道德标准,其二指的是集体主义原则。在义的前提下追求利,即是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满足合理的物性需求。
............................
结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单位。中国向来注重家庭,家庭于中国人来讲,是情感的归属地,更是安身立命的场所。传统家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宗法等级制为核心,以血缘、亲缘为纽带,以三纲五常伦理思想为主要内容,由家及国,家国同构,承担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娱乐等多重功能。可以说,传统家风决定着传统社会的运行,在传统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全方位的变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更是高速发展,社会进入了急剧转型期。家风在这个背景下也面临转型,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影响使一些西方价值观涌入家风建设的过程当中,家风建设面临着困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反映,由家风建设的困境可以反观整个社会弥漫着道德滑坡、物性至上的氛围。家风建设在当下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也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对家风建设的研究是非常具有时代价值的,如何进行家风建设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家风建设。
本文梳理了家风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其发展过程中分析出了家风的实质是价值观,家风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家庭繁荣昌盛,并从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身心关系三个生存面展开以实现更好的生存发展的目标。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理论梳理,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能局限于 24 字,而要看到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提炼,隐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所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表面,而是要从其本质入手,必要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相应补充。此外,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进行了大胆尝试,跳出固定的国家、社会、个人三层面的解读模式,而是采取生存哲学视角,以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身心关系三大范畴为解读依据。此举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国家、社会、个人三层面的解读较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建设相对应,而三大范畴的视角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关联所在;二是意在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风建设过程中的引领地位,为其引领举措找到理论前提;三是立足三大范畴便能自然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的普适性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三大范畴的解读方式是本文最易使读者混淆的关键之处,故于此处进行再次说明。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