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中学生的民族社会化现状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之政治分析--基于民族认同的中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88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与 55 个少数民族结合成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的复合民族——中华民族。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是其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因而,所有国家的爱国主义或公民教育都以培养公民的爱国认同为要务。尤其在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这一背景下,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影响着我国主权的完整和稳定。近年来,在我国受西方势力和周边国家的挑唆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总是受到挑战,因此了解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现状并有针对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大量研究表明,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影响。但是,仅发现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不追溯民族认同从何而来,对少数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的把握就不够全面。有研究表明,民族社会化是作用于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但是国内有关民族社会化的研究却极其匮乏。已有一些研究探索了民族社会化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与自尊、心理健康、学习成绩等发展结果的关系,但还未使用这一因素进行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研究。因此,本研究拟以民族社会化为起点,研究民族社会化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影响,进而研究民族社会化对少数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对国家、社会意义重大,由于我国的多民族背景,对少数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研究也极其重要。根据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回族是我国人口总数排名第二的少数民族,加之其传统的伊斯兰信仰,研究回族青少年的民族社会化和国家认同具有重大社会现实意义。通过本人对现实的观察,回族是一个较受争议的民族;作为一个较为敏感的社会群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调适在回族青少年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越来越多的回族青少年从民族地区进入城市,其身份及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给他们带来新的社会体验的同时,也使他们原有的民族认同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同时也必然影响到他们的国家认同。民族社会化与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状况关系着少主民族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理论意义
目前,国外有很多关于民族社会化与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尊、心理健康、学习成绩等发展结果的研究,并表明民族认同在民族社会化与少数民族青少年发展结果之间起到完全的中介作用。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十分成熟,但国内才刚刚起步。已有的国内相关研究仅仅探索了民族社会化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身心发展结果的影响,但还未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政治认同进行研究。本研究拟以民族社会化为自变量,通过研究民族社会化对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影响,进而研究他们的国家认同,以期创新少数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的新机制,丰富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的研究,对相关领域及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出一定理论贡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民族社会化与民族认同相关研究
一、民族社会化的水平与特征
有研究表明,民族社会化信息强烈的影响着青少年,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信息被整合进了青少年的自我概念。①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一个高度一致的结果,即文化社会化是民族社会化过程中最常被提起的内容。Hughes 等的研究表明,文化社会化是民族社会化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②钱丽梅等在研究中也得出,在民族社会化教育中,提升民族自豪感、文化知识以及文化传统是家长们提及最多的,其次是偏见准备信息,而促进不信任和种族平等主义与沉默这类信息比较少。③在文化社会化方面,有 33%~80%甚至更多的非裔美国父母表示向子女传递了文化社会化信息,66%日本裔父母以及 85%或更多的多米尼加、墨西哥及波多黎各父母与孩子讨论文化社会化的相关问题。在偏见准备方面,约 67%~90%的非裔父母报告了偏见准备,④并且非裔父母提及偏见准备信息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民族与种族。在促进不信任方面,仅有 6%~10%的父母报告了促进不信任。

二、民族社会化与民族认同
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了解,不同民族的父母如何将关于民族以及作为民族成员的意义等社会化信息传递给他们的孩子(如民族自豪感、民族历史与传统、歧视意识、接纳多样性和民族平等)。大量研究表明,民族社会化与民族认同密切相关,不同研究中结果不尽相同。
相当一部分研究证明了民族社会化与民族认同是正相关的。有研究表明接收了民族社会化信息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具有更高水平的民族认同(Phinney, 1992; Phinney & Alipuria, 1990; Phinney,Cantu, & Kurtz, 1997; Roberts et al., 1999; Syed & Azmitia, 2009);①Dimitrova(2017)表明,高水平的民族社会化信息感知与积极的民族认同相关。还有研究表明,家庭里的文化社会化实践有助于儿童和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Hughes et al., 2006; Uman?a-Taylor & Bhanot,2006);②又如,Gartner 等表明,文化社会化信息与非裔美国青少年民族认同存在着正相关关系,Hughes 等(2009)表明偏见准备与民族认同显著正相关。

也有研究发现民族社会化对民族认同的负向影响。如尹可丽等的研究中,发现偏见准备和促进不信任负向作用于民族认同;④还有研究表明促进不信任与民族认同存在负相关,但不显著(Trane&Lee,2010)。⑤Gartner 等表明,促进不信任与民族认同呈负相关关系,但仅对非美国出生的青年显著。

..............................

第二节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关研究
对于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研究,学界主要观点有“和谐论”、“冲突论”、 “替代论”三种模式。“和谐论”认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二者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高永久、朱军认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和谐共存;①王竹溪表明,在多民族国家中,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并不是一对矛盾,反而是国家认同在积极地保护着民族认同,二者是可以共存的。②“冲突论”认为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民族认同上升国家认同就会下降,国家认同上升民族认同就会下降。亨廷顿认为次国家认同和跨国家认同都是解构美国国家认同、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③“替代论”认为民族认同的最终目的国家认同,因此不必强调民族认同,只需强调国家认同。族群从属于国家,一般国家包含多个族群或种族,族群与国家是不对等关系,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④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国家共同体,我们认为,在中国语境下,民族与国家是互相依存、和谐共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基于此,我们假设回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纵观已有研究,一方面,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整体水平均较高。例如,江南的研究中表明藏族青少年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双高的特点,各年级阶段双高比例均大于 67%,最高为 82%;⑤胡安娜表明蒙古族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较高,并且国家认同与他们自身的族群认同是一种和谐的叠加与共生关系。另一方面,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10
第一节 变量操作化............................................10
一、自变量操作化............................................ 10
二、因变量操作化........................................... 10
第四章 研究结果............................................. 15
第一节 结构验证.................................................15
一、民族社会化分量表......................................... 15
二、国家认同分量表.................................... 18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43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43
一、回族中学生民族社会化现状..................................... 43
二、回族中学生民族社会化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45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结构验证
一、民族社会化分量表根据 Hughes 等学者(2006)对民族社会化相关概念定义和维度的分析,结合本研究实际,将这一概念分为三个维度:文化社会化、偏见准备、促进不信任,同时,考虑到父亲和母亲与孩子交流方式、频率等方面的不同,分别对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民族社会化的影响进行模型建构。
1.父亲的民族社会化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一、回族中学生民族社会化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31.39%的回族中学生报告了民族社会化,可见我国回族中学生的民族社会化处在中等水平。在信息的传递上,46.81%的回族中学生报告了文化社会化,24.87%报告了偏见准备,16.42%报告了促进不信任。回族父母最常提起的是文化社会化信息,其次是偏见准备,促进不信任最少,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研究一致。

民族社会化本质上是少数民族父母对其孩子进行教育,促进孩子融入主流社会。从民族社会化教育的内容来看,良好的民族社会化教育应该是,父母告诉孩子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等是优秀的,因此本民族的人也很优秀;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他民族可能会对本民族产生或多或少的偏见与歧视,提醒孩子对偏见与歧视做好准备。从民族社会化教育的目的看:既然自己所属的民族很优秀,那就应该自信,即使遇到偏见、歧视也不应丢掉自信,而是要学会妥善应对偏见。由于回族的伊斯兰信仰,回族群体本身对于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视的,父母自然会向孩子传递更多的文化社会化信息。绝大多数回族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民族文化非常优秀,因此在向孩子传递民族文化相关信息时,会潜移默化的施加一种文化自豪感,从而增强孩子的民族自豪感,保持较高自尊;这对回族中学生融入主流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父母在传递偏见准备信息时,会有意识的教育孩子尽量不与他族起冲突;不与他族起冲突是妥善应对潜在偏见与歧视的重要做法之一,有助于促进民族和睦。在促进不信任方面,有的父母的确会告诉孩子在于他族交往中要小心谨慎,但总体占比很低;很多回族父母都从事个体经营,与汉族接触较为密切,且自身也有很多汉族朋友,因此很少会对汉族或其他民族产生不信任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民族融合程度较好。回族中学生父母向其传递的偏见准备和促进不信任信息较少,表明在我国,民族间的偏见与歧视较少,关系比较和睦。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