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在 2017 年 10 月 18 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需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体现了党中央对于网络综合治理的空前关注。而做好网络综合治理,把控高校网络舆情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所谓高校网络舆情,即高校师生通过网络信息,表达其对于某些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意见、建议、情绪及态度;或社会人员通过网络信息,表达其对于高校中的现象或问题的意见、建议、情绪及态度。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思维活跃、乐于讨论各类问题,价值观却未完全形成、情绪化严重,而高校本身又由于这些原因为广大网民所高度关注,以及学校的常规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和高校网络言论方的管理缺陷等问题,高校网络舆情的问题不断出现。
而所谓信息异化即指人作为主体创造了信息自身,但在个体信息的产生、传播、接收的过程中,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干扰,信息丧失了其应有的内涵,不再表达其本身的含义和情感,反而支配、控制人,成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从信息异化的角度出发,可以很好的从信息的出现、传播和接收等过程中的异化现象解释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成因,并对于从信息的源头上解决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即通过优化信息价值进行高校网络舆情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导师课题:安徽省创新工程项目“网民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项目编号 JS2016AHST0098)中,我们发现,网民素养高低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而对于其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需要优化网络信息、改善网络环境。
.............................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以“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并“information alienation”为检索词,在 EBSCOhost、ELSEVIER(SD)、Pro Quest、Springerlink 等外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均未检索到相应文献。
(1)网络舆情国外研究现状
在 EBSCOhost、ELSEVIER(SD)、Pro Quest、Springerlink 等外文数据库中,按照“主题”检索,以主题=“internet”or“online”or“networking”And 主题=“publicopinion”or“publicattitude”or“public view”为检索式,剔除重复文献及不相关文献,获得 119 篇相关文献,其中期刊文献 109 篇,博硕论文共 10 篇。可见,国外学者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正在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学科受到着持续不断的关注。
(2)信息异化国外研究现状在 EBSCOhost、ELSEVIER(SD)、Pro Quest、Springerlink 等外文数据库中,按照“篇名”、“关键词”、“摘要”检索,“information alienation”or“informationecological imbalance”,剔除重复文献及不相关文献,获得 9 篇相关文献。可见,学者对于信息异化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1 现有研究的量化特征
1、样本总体量化分析,共得到相关文献 66 篇。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中,以“高校网络舆情”并“信息异化”进行“主题”检索,剔除相关度较低的文献,仅有 1 篇直接关于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问题研究的文献;以“网络舆情”并“信息异化”进行“主题”检索,模糊检索出 8 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相关度较低文献,剩余 4 篇文献;以“网络”并“信息异化” 进行“主题”检索,模糊检索出 73 篇文献,其中相关文献 27 篇;以“高校”并“信息异化”进行“主题”检索,模糊检索出 16 篇文献,其中 4 篇与主题相关;以“信息异化” 进行“主题”检索,模糊检索出 201 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相关度较低文献,剩余 14 篇文献;以“高校网络舆情”并“信息”、 “网络舆情”并“信息” 进行“篇名”检索,分别模糊检索出 17 篇、205 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相关度较低文献,分别剩余 5 篇、11 篇文献。
综上所述,共获得相关文献 66 篇,其主题分布情况如表 1。
........................
2 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概述
2.1 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2.1.1 舆情与网络舆情
“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晋时期刘昫所编著的《旧唐书》第一百七十七卷中,原文为“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皇帝自称)采纳了群臣的建议,征求了百姓的意见,就有希望使得国家安康,而觐见的人(我也会)委以重用。这里的“舆情”就是百姓的意见的意思,或者说即群众的意见和态度。由此可见,我国“舆情”一词的历史悠久。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于舆情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刘毅对于舆情进行了定义,即“是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组成的民众,在特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织的总和”①。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并不断发展的一种舆情。简单的说,网络舆情就是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组成的民众,对于自己所关心的事物、事件,在网络这个特有的信息媒介上,所表达的情绪、态度、意见和建议的总和。当下网络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作为舆情在现当代的表现方式,既有作为舆情的共性,又有作为网络舆情的特性,诸如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难以管控等。
............................
2.2 信息异化的内涵与表现
2.2.1 异化
异化最初始于拉丁文“Alienation”,可以翻译为转让、分离、疏远、差异、精神错乱等。①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于“异化”进行的详细而深刻的阐释,赋予其概念,并提出“异化劳动”,在“异化劳动”中着重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人性的摧毁与覆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把“异化”看成是同阶级一起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又分为四种情况:(1)劳动者与其生产的产品相异化,即人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活动所得到的产品不能够从属于人,反而反过来支配人、奴役人,使人从属于其所做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活动所得到的产品的社会现象。(2)劳动者与其参与着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即人参加的劳动活动并不能达到其应有的发展人、完善人的功效,反而在资本家的控制之下,使人感到被压迫,无法自由的选择劳动方式和劳动程序,在这种不自由的环境之中感到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的社会情况。(3)劳动者与其自身,即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②,但是在资本家的压迫之下的人的活动仅仅是人类谋求生活的方式,而非自由和自觉的活动,反而成为了一种不自由、不自觉的活动,成为了谋生的手段、生存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人异化成为了与其类本质相悖的“人”。(4)作为劳动者的人与作为资产阶级剥削劳动者的人相异化,即在上述三种异化情况中,发生异化的原因归根结底来自于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在剥削与压迫中的劳动,必然导致作为劳动者的人的痛苦和折磨,以及作为资产阶级剥削劳动者的人的愉快和享受,这种对立关系即为二者的相互异化。在这些过程中,人都丧失了人本身的能动性,无法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发展片面而畸形。
第三章 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表现——以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事件为例.................................28 3.1 事件介绍...................................... 28
3.2 事件发展特点.......................... 29
第四章 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成因分析...........................39
4.1 信息在产生过程中发生异化........................................ 39
4.1.1 产生过程信息过量与失真.....................................39
4.1.2 发布主体信息造假与误传...........................39
第五章 高校网络舆情中信息异化的预防与控制......................................34
5.1 完善信息产生,健全网络法治..................................... 34
5.1.1 整合信息数量,提高信息质量....................................34
5.1.2 加强法制宣传,提高道德素养.......................................46
5 高校网络舆情中信息异化的预防与控制
5.1 完善信息产生,健全网络法治
5.1.1 整合信息数量,提高信息质量
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数量的暴增,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大学生难以及时、准确地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导致其无法吸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观点、态度,出现了信息异化的现象。对此,对于大量的、杂乱无章的信息可以进行整合,减少信息数量,提高利用效率。在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杂乱无序的信息,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进行划分,为用户提供巨大的便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各处、各种、各类的信息进行收集,再进行筛选过滤,将已经不具有时效性的、实用性的信息剔除,将相同相似的信息合并,对于信息冗余情况进行控制。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学习一定的信息整理知识,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得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所需的部分。
信息质量主要包括内容质量和效用质量。内容质量不足即信息失真等问题,效用质量不足则会造成信息焦虑、恐慌等信息异化问题。针对影响信息真实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生产者的自律意识,倡导全民监督,制定信息发布规范,从源头抵制虚假信息。而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自媒体的日益强大,所有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的自身经历导致每个人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感受各不相同,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加入自己的情绪与态度、理解和评价,而这些额外加入的部分中如果出现一些错误的内容,便会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这需要加强全民的信息素养,树立合理的信息价值观和价值意识,才能不断提升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以本文中的案例为例,许多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问题来自于信息来源的不可靠,因此需要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各类问题实现官方发声及时准确,防止大学生的自行猜测导致的高校网络舆情发酵,防止心怀鬼胎者恶意造谣,污染信息。
...........................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更加自由而便利的在网络上发表、传播、获取信息,对于高校师生和关注高校师生的人来说,在丰富和便利了日常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异化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实现高校师生的全面发展、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建立优良校风学风,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并找到相应的预防与控制的办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