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逆商理论在提高大一新生抗挫折素质上的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51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 1. 1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它一方面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市场经济,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不仅要求有坚定的政治理想、较高的道德水准和扎实的技术本领,而且还要求有与时俱进的良好心理素质,这样的人才既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又要有敢于承担的勇力,更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极其微妙,由此给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冲击和挑战,人们的心理活动也较之以前更易受到伤害,威胁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
从1992年起,清华大学教授樊富氓等人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在对新生中发现大学新生中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15%-17%,主动提出咨询要求的学生逐年增加,已达到了20%以上。此数据也说明了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的严重性,在其中,实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一定会高于此数据,其中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心理问题不是很了解或碍于面子不好承认而未做选择。南京一项对“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和统计分析表明:采用EPQ和SCL-90问卷时,1990年一1996年1908名新生儿建档,在近20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因无法抵抗挫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9. 2%。另一项以2009年全国1. 6万大学新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有心理承受力有问题的人数竟占23. 6%,且男生比女生表现突出[3]。这主要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学时期的特殊性。走入大学,每个学生都会触到更多的新事物,也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挫折,而学生自小学到大学,由于自身身体的发育和年龄的增长,往往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更易认识到挫折、困难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在此时候心理承受较差的学生在没有较好的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环境中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大学时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区,对以后人生的塑造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旦在大学中缺少挫折的应对方式培养,那么走向社会之后,离开父母、老师呵护的学生也会四处碰壁,甚至是走向极端。
1. 1. 2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的意义
高速发展的社会、变幻莫测的环境带给每个人的是挑战和压力,心理承受力差、意志力薄弱的人便会屈服眼前的现实,表现出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差、缺少挑战意识和搏击困难的勇气。所有的这些正是目前我国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教育体制的侧重点在于专业技能和科学知识,而对个人素质的教育少之又少,造成现实环境中的众多有“心理问题”的人。所以对于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培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由小学、中学、大学后走入社会,抗挫折能力培养应始终贯穿整个教育环节,而在其中,大学时期的培养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国家的主人,要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参与世界竞争的重任。然而,据有关数据显示,从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与美、日、英大学生在身体身体素质、心理承受力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些都应引起教育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他们长知识、长才干、长能力,还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要学会认清社会认识自己,能够有经受挫折、困难的勇力和信心,而在大学新生阶段,由于新生时期的特殊性、关键性和延续性,对于新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就显得重中之重。

大学新生杭挫折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1. 2. 1国内研究情况
(1)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我国,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文学著作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关于的认识挫折、抵抗挫折的论述。远古的三部经典《尚书》、《易经》和《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心教育、认识自身的思想在《周易·乾》记载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的就是君子就应该认识自我,相信自我,对于一切困难险阻都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力。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心理学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就时常提到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塑造,尤其重视人的内心培养。他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想成就大事,就要遭受常人无法想象到的困苦和磨难,以其坚定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来达成自己的心愿。梁启超先生在其《饮冰室合集·论毅力》中对抗挫折能力也曾有这样的论述。他认为人生的成长和遭遇的困难是辨证统一的,人的成长过程中,随着人越来越大,困难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这时往后退缩,那么困难也会逐步增加,如果迎面直上那么困难也会随之减少。所以人的顺境和逆境是相对的,关键还在于个人。以上这些对于我们认识挫折、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帆等.挫折教育的心理解读[J].教育情报参考,2004年12期
[2]董展良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2年2期
[3]戴梅竞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3期
[4]梁青春.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问题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6月
[5]陈新文.中国古代心理教育思想探微[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期
[6]陈文倩.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6月
[7]程喜中等.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法制与经济,2009年16期
[8]周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在教育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德育,2004年10期
[9]杨永欣.关于高职班学生耐挫能力及其社会适应性的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5期
[10]曹华芳.挫折教育一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06月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9-16
1.1 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9-10
1.1.1 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的背景 9
1.1.2 大学新生.................................................... 9-10
1.2 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10-14
1.2.1 国内研究情况 10-12
1.2.2 国外研究情况 12-14
1.2.3 研究发展趋势 14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6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4-16
2 逆商与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理论综述 16-23
2.1 抗挫折能力与逆商理论的内容 16-20
2.1.1 抗挫折能力的概念 16-17
2.1.2 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理论 17-19
.....................................................................

2.2 抗挫折能力与逆商理论的联接 20
2.2.1 抗挫折能力是逆商理论的核心内容 20
2.2.2 逆商理论.....................................................20
2.3 基于逆商理论的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概述 20-23
2.3.1 大学新生的挫折特点 20-21
2.3.2 大学新生的抗挫折能力内容 21-23
3 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23-47
3.1 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现状问卷设计 23-25
3.1.1 问卷的设计思路 23
3.1.2 问卷的调查样本 23-24
3.1.3 问卷的基本结构 24
3.1.4 问卷的技术方法 24-25
3.2 探索性研究 25-30
3.2.1 开放式调查与问卷的初步结构 25-26
3.2.2 研究结果 26-30
3.3 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30-47
3.3.1 大学新生与高年级学生逆商对比分析 31-33
3.3.2 不同高校的大学新生逆商对比分析 33-34
3.3.3 大学新生对将要发生的挫折认知不足 34-37
4.1 个人因素对大学新生.............................. 47-48
4.1.1 自我认知能力的不足 47
4.1.2 独立生活的不适应 47-48
4.2 家庭因素对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 48-49
4.2.1 忽视抗挫折能力培养 48
4.2.2 缺乏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48-49
4.3 学校因素对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 49-50
4.3.1 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49
4.3.2 与学生家庭沟通交流欠缺 49-50
4.4 社会因素对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 50-52
4.4.1 社会环境的变迁 50-51
4.4.2 社会就业的压力 51-52
5 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52-57
5.1 加强新生自我认知教育 52-53
5.1.1 树立新生正确的挫折观 52
5.1.2 鼓励新生投身社会实践 52-53
5.2 创新抗挫折能力培养渠道 53-54
5.2.1 增加挫折教育内容 53
..................................................................

5.3 建立完善的挫折防御机制 54-55
5.3.1 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54-55
5.3.2 建立新生........................... 55
5.4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55-57
5.4.1 净化校园社会沟通环境 55-56
5.4.3 社会舆论........................ 56-5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