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研究背景
自我调控学习也称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简称(RL),是近几十年来心理与教育学者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是社会认知领域的关注热点。自我调控学习强调学习者自己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和内容,有计划的安排学习并加以监控,对学习结果做出一定的总结和评估。自主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业成就,更对学习者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对于自我调控学习的研究,大多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后,仍停留在学生自身的因素上,比如学习的动机、归因方式、学习风格以及情感因素上,渐渐忽略了教师这一背景因素的作用。“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其实并不矛盾,关键是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教师的“教”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如何“学”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对教师所培养的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自我调控学习的发展主观上取决于国家主导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师和学习者的主观思想。客观上取决于社会、学校和教师所能提供的教学材料和硬件设施。意识形态和物质基础的改变都不是一墩而就的。因此,自我调控学习应该是顺应当前教育现状的。我们提倡的自我调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创造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以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并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学习者离开学校以后能继续学习。学校仍然是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教师仍然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习者可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但这种目标不应该与教学大纲的总目标相抵触。自主学习不是否定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因此,在不改变社会和学校大环境的前提下,重视学生个人特质和行为的同时,教师在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能力方面的引导行为究竟能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对于这一过程只停留在前因变量的分析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深入的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加以探讨。
1.2研究目的
(1)探究有效促进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的教师行为,分析学生自我调控学习在教师行为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中发挥的作用。
(2)提出切实、有效、科学的教师行为干预措施。
(3)通过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一后测方法,验证干预培训课程对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提高的干预效果。
1.3研究意义
(1)对促进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的教师行为进行分析,补充了对自我调控学习研究中对教师这一背景因素的分析。
(2)通过分析教师行为对自我调控学习的影响,使教育者认识到其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榜样、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对激励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主动积极的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行为,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学习能力。
(3)自我调控学习的有效干预模式能够推广到教学中,在提高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4研究假设
(1)学生自我调控学习对学生学业成就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学生自我调控学习部分中介了教师行为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3)干预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学习能力。
(4)干预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Zimmerman B.J. A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l989, 81(3) :329-339
[2] Zimmerman B J,Risemberg R.Self-regulatory dimensions of academic learning and motivation.In: Ped.Handbook of academic learning.Academic Press,1997. 125.
[3] Pintrich PR. Multiple goals, multiple pathways: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Psychology,2000,92(3):544-555.
[4] Pintrich P R.& De Groot E.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0, 823340
[5] Zimmerman B.J. A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9, 81(3): 329-339
[6] Zimmerman B.J.& Martinez-Pons,M. Perceptions of 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 in the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InSchunk D.H.&Meece J.L. (Eds.) Student perceptions in the classroom.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2: 185-207
[7] Juan.Huang, L. Prochner.Chinese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self-ated learning,3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2004, 18: 2-7
[8] Gerard van den Boom, Fred Paws, Jeroen J. Cz van Merrienboer. Effects of elicited re? ections combined with tutor or peer feedback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learning outcome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7, 17: 532-548.
[9] Maslach C,SchaufeliWB,LeiterMP. Job Burnout. 397422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10] Waller N C Shaver P R. The importance of nongenetic influences on romantic love styles: A twin-family study.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4, 5(5):
摘要 6-7
ABSTRACT 7
1 绪论 8-10
1.1 研究背景 8-9
1.2 研究目的 9
1.3 研究意义 9
1.4 研究假设 9-10
2 文献综述 10-21
2.1 自我调控学习的内涵 10-12
2.2 自我调控学习的理论模型 12-14
2.2.1 自我调控学习的操作主义观 12
2.2.2 自我调控学习的现象学观 12-13
2.2.3 维果茨基的自我调节学习观 13
2.2.4 自我调控学习............................. 13
2.2.5 自我调控学习的认知建构观 13
2.2.6 自我调控学习的社会认知观 13-14
..........................................................................
2.4 自我调控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15-16
2.4.1 主观因素 15-16
2.4.2 客观环境因素 16
2.5 关于自我调控学习........................ 16-18
2.6 自我调控学习中教师干预的作用 18-21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30
3.1 实验设计 21-22
3.2 被试选取 22
3.3 实验方案 22-23
3.4 实验程序 23-29
3.4.1 目标制定 24-25
3.4.2 时间管理 25-26
.........................................................................
3.5 数据处理 29
3.6 实验方法 29-30
4 研究结果 30-46
4.1 量表的信度检验 30-31
4.1.1 《初中生自主学习状况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30
4.1.2 《初中生自主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各维度偏相关分析 30-31
.....................................................................................................
4.1.4 《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评价问卷》各维度偏相关分析 31
4.2 初中生自主学习各维度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31-36
4.3 学生自主学习................................................ 36-37
4.4 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 37-41
4.5 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分析 41-46
4.5.1 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41
4.5.2 实验设计与分析 41-46
5 讨论 46-50
5.1 初中生自我调控学习的特点 46-47
5.2 初中生自我调控学习、教师行为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47-48
.............................................................................................